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新闻头条 > 正文

新闻头条

《中国科学报》:对外经贸大学暑期学校 纯粹的国际化

发布时间: 2016年08月04日 编辑:

暑期学校,又叫小学期,已经在近些年来成为我国不少高校的常规设置。虽然时间短,但是学校却安排了多种多样的学术及实践活动,令大家在课堂内外都能作出符合自己个性和喜好的选择,收获满满。本报特采编了一组高校的暑期学校活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份区别于平日课堂的精彩吧。

对外经贸大学暑期学校 纯粹的国际化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08-04 5版 记者:韩琨 温才妃)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小学期?剑桥教授用英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敦煌与丝绸之路》;8点上课外教准时关门,不让迟到者进入教室……然而,这些却在对外经贸大学的小学期课堂上发生了。

在这所保持国际化传统的高校,国际化视野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口流利的外语,而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

据介绍,对外经贸大学小学期的112门国际化课程采用小班教学,所开的课程均为该校学科门类短板、反映专业发展前沿、强化通识教育的课程。此外,小学期还开展了18场高端讲座、“全球价值链讲习班”“‘一带一路’与国际社会”暑期国际问题论坛等特色活动。

2012年开办小学期开始,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就始终坚持“纯粹的国际化”理念,所聘用的师资尽量采用无中国背景的外籍人士。之所以这么做,赵忠秀解释道:“就是要让学生在纯粹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多年来,多国政要、学术大牛纷纷做客对外经贸大学小学期。佛得角前总统皮雷斯,欧盟贸易委员塞西利亚·马尔姆斯特,“全球价值链”创始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加里·杰罗菲,国际顶尖竞争法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威廉·科瓦西克等国际名流的演讲或授课,让学生们未出校门就能一睹名人风采。

联合国前官员马库尔·桑沃尔已经是中国以及这所高校的“老朋友”了。从1991年起,他年年造访中国。此次小学期,他带来了“全球战略视野下的新兴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课程。为了与学生加强交流,他还特意注册了微信账号,鼓励学生们通过预约的方式,与他在网上、教室内微信群或教员办公室畅谈。他眼中的中国学生热情、刻苦,文章的整合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强,但从一篇文章中提取多种观点的能力、简练地表达观点以及听说能力等仍要提高,而这也正是他的课程目标之一。

这个暑假注定也给师生们带来很多的“不一样”。

思政教研部教师吕红霞平时所开的课程看似最用不到英语,但她在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外教培训之后,有感于怎样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某个观点而不产生反感。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袁冠华是三个活动的志愿者,在与外教频繁的接触中,他和外教成为“忘年交”,也在与这些长辈们的求教中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法学本科生齐鹏华跨专业选修了经济学课程,“原来全班32人有28人都是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效率的课程、多学科混合的班级,他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充实与快乐。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8/352923.s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