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
“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理念、精髓和趋势”教学研讨会
校新闻网讯(教务处供稿)2021年1月23日,“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理念、精髓和趋势”教学研讨会在对外经贸大学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100余位教师参加了会议。
校长夏文斌教授致辞指出,新文科视野下的通识教育体系创新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受教育者开拓学科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补齐知识短板、夯实知识基础,有助于受教育者提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通晓历史、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推进学科整合、学科联动、互学互进,有助于弘扬提升人文精神、推动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会议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是“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原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龙永红教授提出了要破解当前通识教育面临的制约因素,通识教育应遵循的十条路径。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在教师教学和大学建制两个层面为推进这场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整合现有条块资源的基础上,有效汲取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为通识教育提质升级提供基本的建制支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金冰教授以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新文科理念引导下通识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她指出,新文科建设为外语类通识教育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熊李力教授结合自身的多年教学实践,阐述了大学通识教育拓宽视野、传播知识;多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跨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等三个层次,并指出通识课程不是专业课程的简化版或通俗版,而是专业课程的升级版。
会议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是“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与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卢晓东研究员针对当前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重混”概念(remixing)。他认为重混成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或者跨学科人才成长方向的教育哲学概念,构成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专业背后的哲学基础。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熊明辉教授阐释了新文科视角下的逻辑通识教育问题。并指出目前高校逻辑教学主要的两条进路:理论逻辑进路和应用逻辑进路。《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唐景莉总编辑认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有两大培养目标:一是文理兼通培养更多人才;二是价值塑造,帮助受教育者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通识教育应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方向的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崔莉教授认为新文科通识教育中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她阐述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育人理念、教学创新实践所包含的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并指出新文科的“新”不仅是对内容上新和旧的打通,更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交叉,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吴卫星教授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提出了对财经类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他认为自然科学发展对通识教育有重大影响,通识教育可以将专业教育中普遍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为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知识基础。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生共性比较突出、需求比较一致,对专业教育之外的通识教育接受程度较高,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历史文化以及量化类课程。针对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缺点,吴卫星提出未来财经类通识教育应重视分类课程体系构建,夯实通识课程的学理基础,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的适当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曹梦甜同学则以熊光清教授主讲的核心通识课程“世界文明十六讲”为例,表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关系是“阳光”与“植物”的关系,只有拥有了充足的阳光,植物才能加速生长;只有打好通识课程的基础之上,专业知识才能更加快速的提升。
夏文斌校长总结讲话指出,作为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碰撞,本次会议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起的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首次研讨,凸显了通识教育的五大发展趋势:一是“深”,通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拓展版和提升版;二是“广”,通识教育内容广,重在跨学科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三是“新”,通识课程是一个新的门类,不是简单的其他门类相加堆积;四是“实”,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回归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升,推进扎实的综合素质养成;五是“变”,通过改革创新,建构新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夏文斌还表达了对未来通识教育发展的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