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皓月 通讯员王分棉)我校国际商学院林汉川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喜获第三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登上国家企业管理学科最高学术成果奖台。这是继第12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后,林汉川教授获得的又一项大奖。
该成果是林汉川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实证分析与多边比较研究》(批准号:70272006)和教育部“十五”211工程项目《新世纪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批准号:e14005)的重要研究成果。该成果基于对国内外大量中小企业统计数据和北京等七省市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在深入研究和构建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以及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上对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展开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找出它们竞争力的差异,并依据国际上中小企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对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以及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创造性地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如此大规模地在全国七省市14000多家中小企业展开竞争力现状剖析、系统评价与实证比较研究,这在国内是少有的,反映了该成果的独创性和特殊的实践意义。
该成果的学术贡献、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揭示了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界定规律并对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提出了对策建议;摸清了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并就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问题提出了五点具有创新性和超前性的对策建议;在国内首次对我国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展开实证比较与提升对策研究;在国内率先对我国不同区域中小企业竞争力展开实证比较与提升对策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应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从企业体制与结构两个方面,系统地提升竞争力的新思路与对策措施。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在“十五”、“十一五”期间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重要理论思路和实证依据,为各级管理部门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从产业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区域布局政策、融资服务政策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经营者从资源禀赋和要素禀赋两方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一套新思路和新措施。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是由马洪、袁宝华、高尚全、陈佳贵、周叔莲、张卓元、林凌等经济理论界知名人士倡议,经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5月25日正式批准设立。蒋一苇同志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体制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据悉,第三届评奖委员会聘请了邓荣霖、李扬、李京文、李维安、吕政、张卓元、张国有、张晓山、金碚、陈佳贵、陈清泰、周叔莲、周绍朋、林凌、郑玉歆、郑新立、郑海航、赵纯均、高尚全、黄速建、裴长洪、蔡昉等我国20位知名专家组成,陈佳贵任主任委员,秘书长为黄速建。2008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4部著作,8篇论文(含研究报告)经过评委会审议通过,获得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第三届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