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成果报道之一
新闻网讯(经贸学院 稿)2005年9月13日,有全国51所高校参加的为期三天的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在我校落下帷幕,我校当选为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首任秘书长单位,协作组秘书处常设在我校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这标志着我校国际贸易学科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这是贯彻落实我校第十次党代会战略部署,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成果。
在现行的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国际贸易学科在本科层面上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研究生层次上称为“国际贸易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达到374所之多,是开设学校最多的专业,这一方面反映了该专业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也意味着学科竞争程度空前激烈。面对激烈的学科竞争,我校能否具有引领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和威信,此次学科协作组会议就是一个严酷的检验。令人自豪的是,通过此次会议,我校在全国国际贸易学科领域的龙头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这是对我校扎扎实实搞国际贸易学科建设的充分肯定,也验证了我校十次党代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战略部署的正确。
国际贸易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曾带动衍生了我校的一系列新兴学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校就建立了国内最为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学科,它适应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外贸国家垄断的体制要求,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从事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其研究成果加深了对计划经济体制中涉外经济部门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性变革之际,国际贸易学科为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它所传播的思想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贸易学科的范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贴近市场经济现实为特征的工商管理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学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而专业外语对学科内涵的渗透也大大扩大了专业交叉的范围。在追求新颖乃至时尚成为一种潮流的氛围下,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颓势日益显现。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应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科研薄弱难以支撑教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而科研方法的落后又严重制约了科研的进步。国际贸易学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并曾一度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如何使国际贸易学这一古老学科焕发青春,并深刻发掘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规律,是本学科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对学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和需求,全国高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学专业,在国际贸易学科的范畴、课程体系建设、欧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等方面差异巨大,莫衷一是。建立一个学术同行交流的平台,提供学科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成为学界的共识。
1991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对学科发展提供指导。协作组得到了当时对外经贸部和国家教委的支持,在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学科发展的环境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学科内涵和外延都在重新界定过程当中,国内各高校都在探寻各自的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之路,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的工作一度停滞。
应当指出,也正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艰难地探索了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之路。我们一样曾面临着学科生存的危机,尤其面对世界范围内商学院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是走过了十年的攀登路。学院制定了清晰的学科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在师资建设和资金筹措方面知难而上,执行得力,有力保障了战略的实施。
学科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是课程群建设。针对当时存在的课程数量不足、水平差异不大的症结,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大学同类学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群建设的方案,多次反复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沟通、论证,取得共识。课程群建设逐渐成熟,它拉开了课程的层次,清晰地界定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水平,扩展了课程的模块范围,并包含了国际上最新的课程内容,同时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强化传统课程优势,修改陈旧过时内容,对明显落后时代的课程则予以淘汰。鼓励教师开新课,扩展专业领域,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与10年前相比,学院所开设的本科课程由70门左右增加到160多门,硕士课程由20多门增加到80多门,博士课程由4门增加到50多门,课程水平可与美国排名100位以内的大学相媲美。
课程群建设基本成熟以后开始着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期巩固课程建设的成果。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内涵和外延发展并举的战略,内涵发展的重点是鼓励教师勇敢承担新课,扩展个人的学术领域,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外延发展是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求贤若渴,但严把进人关,按需进人,使引进的外部人才能对学科建设产生直接的贡献。经过多年努力,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中青年教师的博士化率已超过85%,引进的人才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国内的中国科学院系统,比例已超过20%。师资队伍的优化为学科进步奠定了基础。
有了人才基础之后,学科建设的重点转向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并以科研促进教学。高水平科研的目标是进入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在双向匿名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为此,学院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访问,和学院的教师进行科研合作,同时支持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走出去,主动寻找合作研究的机会。另外,学院也十分重视在国内的科研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努力争取横向课题,并以211二期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先进的科研方法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目前学院已完成了科研学术规范的制定,对教师、研究生的科研和学术活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指引。科研进步的成果已扎实地得到体现,我院教师在国际上发表的被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在逐渐增多,按同类院系排列在国内已处于前茅,参加国际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也不断增加,这种能力建设的成就将会长期得到保持。另外,我校的教师在为商务部、科技部、农业部、交通部等国家部委提供研究咨询方面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科研能力和科研队伍建设是保持学科先进性的基础,我们已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学科建设的成果最终又会体现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方面。经过十年的摸索,目前我校国际贸易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外国留学生。本科生的培养已初步做到流程化,同时兼顾个性化发展,推行了写作英文毕业论文制度,并且开始试行荣誉学士学位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国际通行的课程训练型模式,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为研究型的硕士生留下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我们在稳定本科生培养规模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了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培养规模,培养规程向国际标准看齐,并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例如在国内首创与国际发表论文相挂钩的研究型博士培养制度,推出国内第一个全英文培养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留学生项目,在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培养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领导型人才的高级经理培养项目。这些创新都依赖于学科建设所累积的底蕴。
我校国际贸易学科建设的成果逐渐显现,其中标志性的成就是国际贸易学科在2002年被评为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并且在整个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范围内得分排名第一。在2004年教育部举行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名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全国第六名,其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项指标均列第四位。
我校在国际贸易学科建设所形成的经验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同。随着高校学科竞争日趋激烈,同行间交流合作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在多个学术活动场合,很多高校的同行均表达了由我校牵头开展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活动的愿望。尤其在2004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年会期间,不少高校代表明确提出了开展学科协作组活动的要求。校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支持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具体承办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并给予了具体的支持和指导。
2005年9月11 -13日,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在我校举行,会议期间同时举行了2005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来自全国51所知名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济济一堂,就国际贸易学科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当前国际经贸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国际贸易的研究方法问题,各高校学术交流、师资和研究生培养和交流协作问题,设置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我校的多位教师在大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展示了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大会讨论了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的章程,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成立了新一届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协作组在组织建设方面多有创新,把协作组办成了一个开放、平等、非约束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全国的高校开放,并且将延伸至港澳台地区,所有51所参会学校成为协作组创始成员。会议经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辽宁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5所高校为常务理事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首任秘书长单位。
在本次会议上,我校国际贸易学科的龙头地位得到了巩固。本次会议对于全国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指导的作用,也促进了我校国际贸易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秘书处常设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校将承担起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