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人才强校 > 正文

人才强校

[特稿] 林汉川:开创中小企业研究新天地

发布时间: 2007年03月30日 编辑:

林汉川:开创中小企业研究新天地

文/皓月

人物简介:林汉川, 1949年生,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级教授、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林汉川教授与对外经贸大学结缘,始于六年前,那一年是我校“十五”开局之年,为加强学科建设,学校在公众媒体上公开招聘民商法、工商管理、金融等三个专业的国内知名教授和相关学术骨干。2002年,林汉川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担起了重任。

“中小企业研究” 情有独钟

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

在学术领域里,学者总是寻找着自己最感兴趣、长期关注的兴奋点。对林汉川教授来说,这个兴奋点就是“中小企业研究”,在这个领域里,他辛勤耕耘了8年。

“我最早关注的是国有企业,后来发现,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中小企业在我们这样一个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林汉川说。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600多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5%、工业总产值的60%、利润总额的45%、出口总值的60%。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更是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开展中小企业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8年开始,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及WTO框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新的战略思路的研究,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及其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中小企业研究方面论文60多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出版著作16部。

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这是目前我校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2000年至今,他还主持或完成与中小企业研究相关的10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级软科学基金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13项。丰硕的研究成果使该中心很快成为居全国领先水平的中小企业研究基地。这一研究方向的发展,并对学校先后成功申报企业管理学科和产业经济学科的博士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学术兴院,学科强校。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讲,我做科研不是为科研而科研,而是为国家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需要更多技术层面的、更加复杂的经济学研究;更需要具有更高专业素养、受过系统训练、具备国际化视野又了解国情的学者深入参与,贡献智慧。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林汉川这位勤奋、低调的学者从来没有淡忘自己的责任,更没有停下步伐,他带领团队,不断地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理论研究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做出了较突出贡献。

2003年至今,以林汉川为带头人主持承担的的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WTO框架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汇聚校内外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国际贸易学和经济法等学科的学术力量,在国内率先对21世纪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个学术团队紧密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理论、界定标准、竞争力评价、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及WTO框架下转型升级等研究领域通力合作,成果不断。在他们完成的17份研究报告中,共有7份研究报告被国家和省部级相关部门采用,为我国中小企业在WTO框架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中,他们完成的《中小企业界定与评价》、《美、日、欧盟等国中小企业的新界定标准比较及其启示》、《日本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演变与启示》、《台湾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形成原因与借鉴》等专题研究报告,因为这些报告“创造性地分析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形成原因与规律,并对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提出新的观点与建议,如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要适度从简、可从雇用人数、资本额和营业额三项标准中动态掌握等”,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接采纳,并为制订我国第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配套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些专题研究报告还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引用69篇次。

又如,他们完成的《WTO与中小企业发展》、《WTO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这两个创新性的专题研究报告,因为“在WTO这个研究领域里,填补了WTO与中小企业这方面的研究空白”,“这两个专题研究报告中的许多新观点,如WTO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WTO与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实破对策、WTO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WTO与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WTO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论证”等,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采纳,有些政策建议还被财政部、商务部直接采用。

7个省市14000家中小企业中摸底

“调查分析一共用了一年时间,非常艰难。”

2004年,林汉川和他的团队采用现代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大规模地在全国7省市14000家中小企业展开问卷调查研究与系统地实证分析。最终他们完成了《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问卷调查报告》,并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小企业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库——ACCESS数据库。该调查报告在国内最权威的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获得北京市政府第八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庞杂的数据处理,繁重的奔波劳累,可想而知。当记者问及那一年的工作辛苦,他只用了“艰难”两个字一带而过。

该成果根据对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等七省市14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所回收的3027份样本,采用现代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体制转型与产销竞争力、信息来源与外部协作、企业财务与融资、企业人才技术与研发能力、企业竞争措施与经营战略、企业经营环境与政府服务、不利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等七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五条重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对策建议。这五条建议是:第一,我国中小企业应从资源禀赋和要素禀赋两方面提升竞争力,从劳动密集到资源密集再到技术密集型转型;第二,我国中小企业都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而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发展科技型,都市吸劳型和社区服务型三种类型中小企业;第三,应大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建立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第四,加快政府体制转轨进程,建立建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第五,要慎重对待“资本深化”和“资本替代”对中小企业的排斥,我国中小企业应坚持走发展、环保和就业兼顾的新路子。

如此大范围地从全国不同发达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内容充实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这在国内是少见的,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调查报告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和超前性。该成果除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外,还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引用达47篇次。

构建“一条龙”前沿教材

“要做就要做好,要做精、做深、做细、做活。”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就业人数75%以上,” 林汉川介绍说,到中小企业就业已成为全国高校本科生、MBA就业的新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对我国中小企业创业、中小企业战略、中小企业运营与控制等问题的教学与教材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创新工作。

早在2003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中设置了《中小企业管理》校级精品课程,并相继招收了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MBA、硕士研究生编写了《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一系列教材、《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别比较研究》等13部专著,为中小企业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编写了四本研究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2006年又编写了《中小企业管理教程》、《中小企业管理教程案例集》这套专门为高校本科生到中小企业去就业急需要的新教材。至此,我校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的教材体系。

2006年,林汉川主持承担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小企业管理》项目。该项目是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让财经类或非财经类高年级本科生今后在中小企业综合运用创业、战略、运营与控制等知识打下基础,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前沿课程教材,目前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小企业管理》与国内外同类教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建立了在内容安排、体例设计、写作与国外同类先进课程接轨的“一体化学习体系”,建立了由教学大纲、案例集、习题集及幻灯片组成的完备的“课程教学包”。每章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都从一个案例提出学习目标,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心概念,学习目标在本章内容、本章小节、关键术语和复习思考题及案例讨论题中重复出现。由此组成的一体化的学习体系,便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优秀“博士军团”

“看到博士生们成长起来是我最高兴的事。”

除了学术带头人、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外,更多的时候,林汉川的身份是博士生导师,确切的说,长期以来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我是一名学习型博导。”这是林汉川常说的一句话。教学与科研,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这都是一个问题,似乎很难兼顾。林汉川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互促共进的”,“学习型导师”是他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教学没有成为他从事科研的阻碍,反而成为他学习的又一源泉。无论科研项目多么艰巨,他都从未间断过学习。“做学习型导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学习国内实践经验,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教学中;其次是向学生学习,向博士生学习。”

“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要在科研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在教学中,既要把书本上的理论讲透,也要向学生传达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并与国内改革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在学术研究上,他注重提升博士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的创新能力,严格要求学术规范;在生活上,他关怀入微,经常为自己的博士生们购买电脑、电话等设备,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科研,甚至慷慨解囊为博士生交学费……

他在国内率先推行以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方面的国家科研项目为基础,对经济管理类博士生培养体制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博士生培养体制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人才培养作用。

2004年,林汉川率领的博士团队总结的教学科研成果《以国家项目为基础,推进博士生培养体制改革》,获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经济管理类博士培养新模式探索》,又荣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这是教育部直属五所财经院校中的唯一获奖成果。此次评奖是对1999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经过层层筛选评出的教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是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奖项。

谈到自己带过的博士生们,林汉川教授的嘴角掩不住笑意,他说:“看到博士生们成长起来,看到他们成为高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是我最高兴的事。”

近年来,他共指导博士研究生20多人,硕士研究生(含MBA200多人。其中有8名博士生获得了有关中小企业研究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成为他们所在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林汉川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的研究中小企业的学术团队,为学校学科建设做贡献。”

2002-2005年,林汉川在学校企业管理与产业经济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此,在学校最近召开的科研工作会上,国际商学院张新民院长在介绍该院科研工作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院系要围绕学科建设,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院必须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科研优势。在学科建设方面,我院引进的林汉川教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