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法学院供稿)2024年12月7日上午,北京国际法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大变局时代国际法的变化与发展”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大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国际法学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承办。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商务部、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实务部门的理论学者与实务专家180余人齐聚贸大,围绕会议主题“大变局时代国际法的变化与发展”展开了深入学术探讨与交流。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国际法学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宽主持。在开幕式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边永民教授、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王桂芳以及北京国际法学会会长李寿平先后致辞。
边永民副院长代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及同学莅临贸大表示欢迎。边教授指出大变局时代往往也是国际法发展的重要时代,历史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重要变化、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常常引发国际规则的调整或者新的规则的产生,如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束都对国际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国际法学人,我们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为国际秩序的调整贡献力量。贸大的法学教育始于国际商法课程的讲授,随着改革开放、加入WTO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逐步形成了以国际经贸法为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贸大法学院愿与各位专家和同学共同交流合作,继续致力于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王桂芳副会长强调了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她指出,在当今不稳定且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下,中国必须加快提升涉外法治能力,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推动国际法治发展。王桂芳副会长指出,尽管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已取得进展,但仍面临三大挑战:法律法规缺乏具体性、可操作性不足,以及高端法律人才短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体现了对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应对外部风险的迫切需求。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引领,确保涉外法治研究服务国家利益;第二,加强各方合作,推动系统性研究与整体推进;第三,积极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增强中国在国际法领域的话语权。最后,王桂芳副会长呼吁法学界同仁共同努力,通过创新研究推动国际法治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李寿平会长总结了涉外法治建设过去一年的成就,同时指出当前国际法面临的多重挑战。他强调,国际法学者应共同肩负起加强国际法研究和教学的责任,服务国家的涉外法治建设。对此,李寿平会长提出三项建议:首先,当今时代是一个变的时代,不稳定因素和动乱的变局交织。国际权力格局“东升西降”与“西强东弱”并存。在此背景下,应重点研究如何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防止国际法被大国政治所操纵。其次,全球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全球化进程仍在继续,但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阻力,也使国际经济秩序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应重点研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背景下如何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法,以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解决国际投资仲裁中的公正性、透明度等重要问题。最后,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突破,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关键力量,但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鸿沟、科技军事利用等系列挑战。在此背景下,应重点研究如何构建可信人工智能法律、伦理体系和公正合理的算法规制体系,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及新一代网络空间元宇宙行为规制体系,推动和保障新质新域发展赋能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等重要问题。
开幕式后,北京国际法学会“天达共和国际法优秀研究成果奖”颁奖仪式顺利举行,学会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和三等奖三名。
大会主旨报告阶段由北京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柳华文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志远、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苟海波和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二级巡视员鄂德峰围绕大会主题作主旨报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志远以“涉外法治大格局中的涉外检察”为题,阐述了中国检察机关在涉外法治中的重要角色和最新进展。他指出,近年来检察机关主动融入涉外法治大协同格局,加强涉外检察顶层设计。刘局长介绍,最高检已于11月召开首次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并在12月5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意见》,专门就完善涉外检察工作体系做出规定。他同时强调了国际司法合作的重要性,指出目前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与外国检察司法机关签订100个合作协议,有效促进了执法司法交流协作。他呼吁国际法学界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涉外法治发展。
外交部条法司苟海波副司长做了题为“当前国际法热点问题和外交条法工作”的报告。苟司长阐述了当前国际法数个领域的发展及中国的实践。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部署相关工作,凸显了国际法在应对全球动荡中的重要性。当前,国际法的发展呈现三大突出特点:一是国际政治司法化加剧;二是各国在气候、公共卫生等领域争夺规则制定主导权;三是大国博弈中的法律战升温,各国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在此基础上,苟海波司长进一步介绍了国际法在几个领域的重要进展,包括《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以及塑料污染治理和国际卫生法方面的最新发展等等。最后,他建议学界应加强国际法研究,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二级巡视员鄂德峰做了题为“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 营造有利国际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报告。报告回顾了世贸组织自1995年成立以来的成就。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支柱之一,世贸组织推动全球货物贸易额从5.16万亿美元增长至23.8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近2倍,极大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作为最早提出对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的成员,中国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是促进国际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中方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中方将主动作为,全面参与、积极引领世贸组织改革和国际经贸规则调整,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此次研讨会下设两个分论坛。
第一分论坛第一组由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法学评审组专家、原中国驻格林纳达大使赵永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其生、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信用学会会长石新中、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兰花、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副教授王佳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刘洋分别围绕会议主题作主题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朱利江进行评议。
第一分论坛第二组由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李英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郭红岩,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李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国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丁洁琼、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龚向前和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段星伊分别围绕会议主题作主题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廖诗评进行评议。
第二分论坛第一组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谢海霞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左海聪、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宾、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刘冰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魏庆坡、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WTO/国际贸易救济中心主任张军和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时倩围绕会议作主题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边永民教授进行评议。
第二分论坛第二组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薛源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熊光清、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董念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研究员孙南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研究员何晶晶、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公淞俏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吴艾婕围绕会议作主题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进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