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
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
(二OO五年三月十二日)
胡锦涛
这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召开的。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要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提出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制定“十五”计划时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随着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不断推进,这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有些领域、有些环节的问题甚至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二是投资消费比例失衡,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无序建设现象严重,市场供求出现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的局面;三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益不高。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有限,一些重要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却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四是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高,污染严重。我国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和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要高出多倍;五是经营管理不善,生产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集约化程度低;六是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和技能不适应高速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度不断增加,煤电油运企业超负荷运转,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难以长期保持,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也难以提高,如处置不当还可能引发经济大起大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真正把做好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和发展后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现在,我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不完善,技术进步和创新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产品及其核心制造技术长期依赖进口,而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大,大量投资集中在技术水平不高的项目建设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紧迫的国内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完善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用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之,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动力。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根源是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症结是企业、政府、市场相互关系尚未理顺,政策法制环境尚不完善。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政府、市场能够互补互动,形成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合力。要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配合使用,形成灵活有效的利益导向机制,发挥好政府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总之,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
二、当前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主要任务。
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二OO四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五点八七,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成效明显,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力度加大。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全面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耕地保护和补充力度加大,清理拖欠、截留、挪用农民征地补偿费工作取得成效,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得到加强。海洋和测绘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基本保持稳定。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进度加快。新上项目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取得成效。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八点二一,十一条主要河流水土流失量大幅度减少,沙化土地治理面逐步扩展。南水北调、治淮骨干工程等重点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大江大河治理步伐加快。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各项建设继续得到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水资源科学调度能力有所提高,五年来累计解决了五千七百多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些成绩,为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新增劳动力正处于高峰期,就业需求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任务艰巨,地区之间人口发展态势很不平衡,仍存在着生育率反弹的可能性。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尖锐,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铁矿等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一些地方违法批占使用、粗放利用和破坏浪费土地、矿产资源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在土地征用征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时有发生。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尚未形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城市水源污染严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人口众多给就业以及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自觉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质量,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要积极探索创新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把教育、管理、服务和利益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有效地进行。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防止生育水平反弹。二是要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把握我国人口发展规律,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三是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四是要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是降低农村生育率的重要举措,很受农民群众欢迎。今年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运作,增加投入,加大推广力度。同时,要抓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五是要继续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加快有关立法,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和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文明风尚。开展专项治理,坚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
第二,严格规范土地市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以降低资源消耗,增加资源供给,减少资源浪费,有效利用资源。要抓好以下几项任务:一是要继续把控制非农用地供给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充分发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调控作用,加强土地供给管理,把好土地供应闸门。坚决查处违反法律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批占土地特别是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坚决纠正农村征地中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二是要规范开发秩序、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重要资源供求矛盾。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依靠科技创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做好能源资源的战略规划,大力加强油气、煤炭等重要能源资源的战略勘查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不断提高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三是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利用好我国优势矿产资源。进一步加强对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冶炼的规范和管理,合理调控出口。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切实抓好基础地质调查。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切实做好重点地区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提高预警预报成功率,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强海洋和测绘工作。
第三,加大治理污染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要切实抓好以下任务:一是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全过程控制污染。结合调整经济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加强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要运用已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清洁发展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二是要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依法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监管。要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要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淘汰一批落后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大重点污染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三是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继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沙漠化防治和湿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防止已经有所改善的生态状况出现反复。四是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加大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力度,保证农产品品质。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推广的力度,使广大农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
第四,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是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科学规划,落实措施,统筹考虑城乡饮水,统筹考虑水量水质,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生产技术。三是要加强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快推进治淮等大江大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牧区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建设,为农业发展打好基础。四是要正确处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保护流域生态的关系。积极探索有效机制,在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流域开发规划、水电建设项目都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都要有切实可行的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措施。
三、加强领导,深化改革,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化改革,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明确责任、扎实工作,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抓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意识,继续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把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深入研究,提高规划的指导性,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思路,不断提高谋划和领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水平。
第二,联系实际,深化改革,创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同时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新体制,切实增强国土资源调查和管理能力。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坚决制止资源开发中滥采乱挖和严重浪费现象。要研究探索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新机制,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要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促进各类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要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在继续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人口、资源、环境、水利方面的项目建设。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增加投入,大力研发和推广使用先进避孕节育药具和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切实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要加快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基础地质调查,积极开展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禀赋条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力争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研究制定和推行更先进、更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要通过优化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加强“三废”处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推广先进实用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提高全社会的用水效率和效益。
第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在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方面的使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搭建平台,真正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开创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新局面。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一些农村的公共卫生环境却没有大的改善。有些农村“脏、乱、差”严重,导致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出现反弹;还有一些地区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疾病明显上升,对农民健康造成威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变这种状况。要增加投入,加强以公共卫生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整治村庄环境活动,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的处理,因地制宜推进改水改厕。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广大农民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的一件大事,也是广大农民提高文明程度、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务必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抓好。
同志们,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相当艰巨。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完)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