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特稿] 对外经贸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

发布时间: 2012年12月18日 编辑:

【编者按】根据教育部《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18号)文件精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社会发布《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全文如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受中央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2年,中央贸易部撤销,学校划归对外贸易部,受对外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由教育部委托对外贸易部领导。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84年,学校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201012月,教育部与商务部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对外经贸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玲,校长施建军。

2.本科教育情况简介

经过几代人六十多年的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四大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适度拓展相关学科,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下设17个学院,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体育部和文化艺术教学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本科专业34个,共开设46个普通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3个来华留学生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见表1)。

学校现有教职工1579人,其中专任教师896人,学校还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及外国专家。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国外留学或进修过,教学科研水平高,多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1 学校本科专业及方向

学院

本科生

留学生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二学位)

 

物流管理(国际运输与物流)

物流管理(国际运输与物流)

经济学(国际税务)

 

经济学(经济与金融学)(实验班)

 

金融学

 

金融学院

金融学

金融学

金融学(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金融工程

 

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师FRM

 

投资学

 

国际商学院

工商管理(全球管理实验班)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兰斯项目)

工商管理(兰斯项目)

会计学

会计学

市场营销(全球营销)

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英语学院

翻译(英语经贸)

 

英语(财经新闻)

 

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

外语学院

日语(经贸)

 

阿拉伯语(经贸)

 

朝鲜语(经贸)

 

越南语(经贸)

 

俄语(经贸)

 

法语(经贸)

 

西班牙语(经贸)

 

意大利语(经贸)

 

葡萄牙语(经贸)

 

德语(经贸)

 

德语(企业管理)

 

法学院

法学

法学

信息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外包)

 

电子商务(国际商务)

电子商务(国际服务贸易)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涉外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国际经贸管理)

行政管理(涉外经济事务管理)

 

行政管理(海关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政治(公共外交)

 

国际政治(经济外交)

国际政治(经济外交)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汉语言文学(商务汉语)

汉语言文学(国际商务汉语)

对外汉语

 

保险学院

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险)

保险(国际风险管理)

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

 

合计

46

13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稳妥地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来华留学生教育,适度开展高端继续教育。本科生占全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60.17%(见表2)

2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类别及比例

学校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决策咨询为国家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的学生一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外贸、金融、三资等行业领域及国家机关、中国驻外商务机构,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贸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本科生源质量

优质的培养吸引着优秀的生源。2011年我校在全国录取分数继续保持了多年来在全国高校招生中生源的领先地位。最低录取分数线均远远高于各省市重点线,学校招生呈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1录取分数全面上扬,部分省市分数再创新高

文科在全国23个省市的录取分数超出一本线50分以上。北京、天津、辽宁、广西、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海南等9个省市超出70分以上。其中北京超出76分,天津超出83分,海南超出148分。

理科在全国14个省市的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100分以上。其中新疆超出148分,北京超出131分、贵州超出127分,天津和辽宁超出124分。

2同比去年,生源形势更加喜人

与去年相比,我校文科有21个省市的最低录取分差(录取最低分与当地一本重点线的差数)高于去年,其中分差升幅在10分以上的有9个省市;理科有28个省市的最低录取分差高于去年,其中分差升幅在10分以上的有13个省市。

3分数排名稳步提升,继续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我校文科录取的考生排名基本保持在全国各省市300名左右,理科录取的考生排名基本稳定在全国各省市1800名左右。在北京高校中,我校理科排名第四,文科排名第四。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录取分数都排在前10名以内。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情况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举措,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引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规模稳步扩大,形成了一支品质优良、规模适度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编教师896名,同时,聘请一批优秀的国内外兼职教师,生师比为19:1,满足教学需要。

随着大量博士、博士后和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培养,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整体结构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形成了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学术梯队,为拔尖人材的涌现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2011年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净增加55人。接收应届毕业生54人,其中海外归国17人,占31%。专职教博士率上升到60%,境外毕业博士比例上升到15%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率达到80%。形成了一支品质精良、结构合理、后备力量强、符合学校定位和建设目标、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形势要求、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我校积极倡导和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课,2011年,我校教学单位在编在岗教授共142人,期中127人为本科生授课,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达到89.44%

根据教育部对主讲教师的要求,学校认真贯彻《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严格控制主讲教师任职资格,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2011年,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的教师保持在主讲教师总量的98%以上。学校和学院还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青年教师论坛、教师沙龙、教学观摩等手段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主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教学投入

学校重视教学投入,2011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1,305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7,119,349元,本科实验经费为6,790,000元,实习经费384,543元。

截止到20111231,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30,432.07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为88,131.75平方米,实验室房屋使用面积为3988平方米。所有单位为教学服务项目购置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2,012.89万元,其中2011年新增值为1,560万元;教学单位购置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124.21万元,其中2011年新增值为855.43万元。

资金的投入为教学条件的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校重视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的管理、服务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截止到2011年底,馆藏纸质图书累计量为130.9万册。2011年全年纸质图书总经费支出400.73万元。其中:入藏中文图书19,993种,69,769册,较2010年的68,755册增长了1.5%,经费206.36万元;入藏外文图书1229种(册),经费83.11万元;入藏中文报刊1709种,经费30.35万元;入藏外文报刊228种,经费80.91万元。图书馆保有电子图书48.9万种(册)(4171.6GB),拥有中外文数据库共计38个(含子库74个)。2011年续订电子期刊数据库32个(包含子库64个),新购数据库6个(其中中文数据库6个,外文数据库0个),新增专题子库6个。数字资源经费总支出共计442.16元,较2010年增长了5.97%,占2011年全年图书经费的52.46%

2011年图书馆继续执行每周开放96小时的开放制度,每年除国家法定假日外,均向读者开放,每天开放14小时,接待入馆读者1473493人次。全年外借图书272142册次,还回图书275281册次。其中,本科生借书占总借书量的47.112%2011年图书馆继续保持2308个阅览座位,另有培训教室69个机位,电子阅览室226个座位。2011年电子阅览室上机人数达47046人次。

同时,图书馆通过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这一平台所开展的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的业务,也有一定起色。

2009年由我校图书馆牵头搭建的“北京地区财经类院校资源共享平台”,自开通以来,运行效果良好。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扩大,该平台由组建之初的5家成员馆,到2011年已有36家兄弟院校加盟。自20111120111227期间,我校师生已发送原文传递请求13042条(全部得到满足),接收请求101条,均得到响应。这一平台的请求数量明显超出BALIS平台,尤其是发送的请求数,更是超出了1000多倍。数据显示,北京财经类院校资源共享平台在可用性、易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受到我校师生的欢迎。

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是衡量一个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标准,2011年,校园网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契机,通过打造高速、可靠、稳定的校园基础设施平台,已将整个校园网络系统建设成为一个基于IPV4IPv6相结合的多业务融合、可运营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到2011年底,校园网共有三条出口链路,其中教育网CERNET1接入(500M)、公网铁通接入(400M)、IPV6 CERNET2接入(1000M),IPV4/IPV6总计接入带宽为1.9G。校园网拓扑结构采用三层结构,包含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其中核心及主要楼宇实现万兆连接,楼宇内部为千兆汇聚连接。全校各类网络交换设备约700余台,其中核心路由及交换机6台(2011年新增1台无线核心交换设备),汇聚交换机台30台左右(2011年新增科研楼汇聚设备1台),接入交换机700余台(2011年新增科研楼接入设备15台、无线交换机30余台)。全校各类存储设备近10台,总计约140T容量。有线网络经过多年建设,已覆盖全校所有楼宇建筑,信息端口数量总计约2万多点,联网计算机约15000台。

2011年初开始整体无线网建设工作,至年底已覆盖学校所有教学办公楼及室外部分主要活动场所,全校无线AP接入点数量为600多个。校园网各楼宇间光缆共60余条(其中2011年新增20余条),总计近200芯公里。校园网注册用户数量19000人,高峰时段在线上网用户数量为8000人、其中无线接入用户2000用户左右。截止2011年,我校拥有各类服务器100余台,信息系统80余个。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注意研究新趋势、新变化,新要求。积极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特色促发展,打造学校品牌。

2011年,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有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布在学校的四个学科,占总专业数的三分之一;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式和教材编写及选用等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入探索“三位一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种途径大胆探索高素质、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出“三语实验班”项目,自实施以来,效果良好;在实验教学方面,探索与实践文科实验体系,鼓励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师资建设方面,努力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打造了3个国家级、1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动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进一步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校于20114月隆重召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会议以我校的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案例,对专业建设的两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进行了深入研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我校重视教改项目的申报、建设、总结和推广。2011年,有16项北京市教改项目通过验收。(见表3)

3 通过验收的北京市教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1

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金融学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

2

零起点外语专业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杨言洪

3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

4

构建财经类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5

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北京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改革

沈素萍

6

开放条件下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7

北京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立非

8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9

国际贸易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设计与教学改革

林桂军

10

网络化时代大学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1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历教育与国际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

张新民

12

面向财经类学生可持续性素质教育研究

范黎波

13

开放型经济下的投资学特色专业建设

14

现代复合型商务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

15

涉外经贸领域公共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李柱国

16

构建基于实践的国际化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我校积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作,组织学生试听多种类型的网络公开课,探讨应用公共资源丰富学校的素质类课程,并于2011年完成了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如表4)。

4 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国际商法

沈四宝

高级商务英语听说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张新民

学校积极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建设,2011全年开设双语和全外语课88门。通过两门示范课程带动教学模式改革探讨(如表5)

5 示范课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战略管理》(全英文)示范课的开发

吴剑峰

《中国当代文学评述》教学示范课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胡少卿

为推进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教育改革,学校每年开展校级教学立项。2011年度学校立项75项,包括10门精品课程建设、18门常规课程建设、6部精品教材建设、4部常规教材建设、25项教学实验课题、8门荣誉课程建设、2门示范课程建设。另外,由高等教育研究室主编的杂志《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在2011年共出版两期,收录教育教学文章28篇。

2011年喜逢我校建校60周年华诞,为展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6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我校出版了《改革与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论文集》和《改革与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成果集》。在展示成果的同时,《论文集》和《成果集》的出版也为引导更多的教职员工关注我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开展更加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把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做出了有益的推动。

2.培养方案特点

我校培养方案自2002年起就确立了课程架构,搭建起校级公共课程和学院级专业课程两个平台,并且根据课程的调整每年进行修订完善,实现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我校培养方案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探索学分制改革,搭建起校级公共课程和学院级专业课程两个平台,达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校面向所有专业,建立了包括政治理论与思想品德、英语、体育与健康、中文写作、文学与艺术、人文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9个模块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在公共基础课程各模块对不同专业分别规定不同的必修学分要求,以必修学分取代必修课的设置。全校4个学科门类,34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可以按规定的必修学分要求,自主确定选修课程。

2 突出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校级公共课程平台,34个专业的学生可以跨学科在此选修课程,经、管类学科的学生可以从人文科学模块和经管法模块中的法律基础类课程中选修到文法类课程;文、法类学生也同样可以从经管法模块中选修到经管类课程。

3 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适当空间。培养方案中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结构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除语言类专业,各专业总学分适当压缩学分,为学生学习辅修专业、双学位课程以及所个性发展所关注的课程,参加“第二、三课堂”活动提供机会。

为实现学校“三位一体”即拔尖创新人才、精英人才和通用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双导向”(学术导向和就业导向)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探索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2011年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完善以下内容:

1)突出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在公共基础课平台设置国际交流专门课程,面向全校开课。

2)增设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电子商务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专业设;

3)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两个专业方向:国际政治专业(公共外交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商务汉语方向)。2011年,学校开设28个辅修专业(方向),17个双学位辅修专业。

3.教学运行

2011年根据培养方案安排1058门课程,3178个课堂,通过组织全体本科生选课,全年两个学期共有9933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选课,选课人次达到147121,平均课堂规模为46.3人。鉴于我校选课机制的特殊性,同一课堂,包括必修、选修、辅修的学生,无法按必修课与选修课区分,我们按课堂选课学生人数多少划分3个等级统计(见表6)。

此外,学校配合荣誉学士项目开设了研究导向的荣誉课程,两个学期共开设38门课,824人次本科学生选修。

6 课堂规模统计分析

4.实践教学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学校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将学生培养在空间上界定为三类课堂。传统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特别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校园内的课外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为第二课堂,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和实习为第三课堂,侧重于社会视野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通过培养空间和训练时间的合理配置,推进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使学生在校内接受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训练与在校外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有机结合起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从2008级开始,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其他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列入培养方案的必修学分。暑期实践活动作为我校学生的“第三课堂”,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4月至11月期间,学校开展了以“经世济民传薪火,惠通天下谱鸿章”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共吸引全校483支团队、3126人参加,实践地点覆盖了全国34个省市以及亚、欧、非、美及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几十支团队分布在世界各地,国际化水平高,符合我校以国际化为知识载体的培养目标。学生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受到上级部门高度关注。1支团队入选中宣部、团中央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活动团队”,我校获得“2011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我校29项实践成果获2011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12支实践团队获2011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2011年,本科生实习工作继续保持了学生参与程度高、覆盖面广、实习单位类型全面的特点。共有1850人进入包括跨国公司、大型国企、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创业型公司等单位进行暑期专业实习。另外,学生的实习与专业对接度高。如金融学院学生大多在金融行业(90%以上在金融行业)、英语学院学生在翻译公司、法学院学生在律所等。2011年度暑期实习工作进展顺利,为了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激励先进,学校组织了优秀实习报告征文活动评选出成果奖2篇(小组报告),一等奖10篇,二等奖17篇,三等奖23篇。

此外,学校还组织第109届、110届广交会翻译团前往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实践,学生受益匪浅,同时深得广交会官方认可。

2011年度,学校通过捐助资金和校拨专款,继续开展海外学习资助。全校本科生中出国留学和实习人数达243人。

四、质量保障体系

我校一直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目前已经形成较完备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1.教学中心地位有效落实,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

2011年,学校制定并通过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再次强调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等关系,形成了各级领导重视教学,教师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学校经费优先保证教学,形成各项制度、政策倾向教学,管理、服务围绕教学的良好氛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有效保证。

2011年学校召开主题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创新”的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绩,讨论研究遇到的矛盾与问题,理顺工作思路,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有效

学校把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作为长期任务,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各项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和整合,不断加强各个子系统反馈环节的建设。

1)制度保障机制

我校每年修订培养方案。狠抓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开课试讲、在岗培训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新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源头上把好关。

2)过程控制机制

在过程管理方面,本科教学的主要教学环节都建立了明确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相对科学、合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水平,执行严格,效果好,为规范质量管理过程、科学评价教学工作、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学校要求,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学校实行督导、专家、校院领导、系主任听课制度,每月制定并公布督导听课简报。2011年,9名本科教学督导员共计听课576课堂次,课程覆盖面广,特别对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进行了重点、针对性听课,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此外,学校对所有期末考试试卷实行院校两级审查,利用万方论文和期刊电子数据库对毕业生论文进行相似性检测,同时还进行了双盲评审抽查,有效地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经过学院推荐和学校评审,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4篇。

3)反馈与修正机制

学校坚持学院互评制度,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共同发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督导、专家、校院领导、系主任听课填写听课记录,并将结果反馈到任课教师及所在学院。学生评教是评价教师教学满意度的重要手段,我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制度,坚持“两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的课堂被评,百分之百的学生参评,课堂教学评估样本百分之百,不留死角,不漏一人,每个学生都要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011年,学生共评2239门次,课程优良率为98.39%,其中优秀率为82.72%。同时,学校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奖惩机制,对学生评教前10%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学院进行配套奖励。相对于2010年,共评2107门次,优良率为97.43%,优秀率为76.41,学生满意对明显提高。

3.积极参加专业评估和认证,与国际接轨

专业评估与认证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监控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既反映了社会和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使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真正走向全方位的开放。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对于专业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国际间教育质量的互认,开拓人才培养的国际大市场,进而促进我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校经常鼓励相关学院、专业参加专业评估和认证。

我校国际商学院积极与国际会计师团体合作,在会计学专业开设ACCA方向、CGA方向,坚持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与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和会计人才的国际化,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几年的实践,无论是课程还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都有所收获,近年来,学校调整与国际会计师团体合作的方式,更倾向于课程认证方式,保证专业课程的完整体系。我校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获得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资格认证的学校;教育部直属大学中首家获得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的专业认证学校;还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的认证。通过获得各国际会计师职业团体的认证,学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考试豁免资格,从而学生的职业会计师资格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学生学习效果

2011年,我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为1956人,1944人获得学士学位,9人毕业但未能获得学位,结业3人。毕业率达99.85%,获学位率99.39%

2011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台阶试验6项指标的测试。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为91.2%,不及格率为8.8%,及格率为52.9%,良好率为38.1%,优秀率为0.2%,全校学生体质测试等级呈正态分布。

1.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学科竞赛是体现教学质量、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团队协作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校经过积极努力,有效引导,各种赛事已由培育期逐步成熟,参赛人数与获奖人数均逐年增加。

2011年,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15项,国家奖20项。其中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MCM/ICM)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OVAL中日韩商业创意策划大赛优胜奖1项。

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国家级一等奖3项;获工商银行杯银行产品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第三届“创新·创意·创业”电子商务竞赛二等奖4项;获国家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和平大使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

此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中我校学生有3人获市级特等奖,1人获一等级;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有23人荣获北京市一等奖,37人获北京市二等奖;在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有5人获市级二等奖,5人获市级三等奖;在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1人获二等奖;在北京市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我校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取得了“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前所未有的突破。

2.就业情况喜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2011年,我校本科生就业率为98.33%,选择就业的人数为1162人(59.41%),其中签约718人,出国414人(21.17%),读研351人(17.94%)。签约单位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金融系统和知名外企,就业质量高。到涉外政府部门、外企、工作岗位从事涉外业务和出国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人数达到856人,签约知名外企的毕业生人数共383人,其中,签约宝洁、IBM、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外企的毕业生人数均比往年有显著增加。毕业去向的国际化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与我校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我校就业继续保持“三高”,在传统就业领域保持优势

根据我校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反馈信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综合素质好,上手快,组织纪律性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尊重领导。2011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05%,对我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专业基础(92.75%)和人际沟通能力(92.75%),其次是外语能力(97.10%)。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中,评价最高的是为人诚信(94.20%)、积极主动(92.75%)。

六、办学特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具有近60年的外贸行业特色和国际化办学传统,自建校起,就把为国家培养外语、外贸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近60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国际化、复合型作为“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基”,学校培养的各类外语、外贸类专业人才一直活跃在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最前沿。

1.国际化办学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校及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脉搏,适应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全面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凸出国际化、复合型为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支撑体系,构建起国际化特色专业群、国际化课程群,配备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化的学术和教育项目拓展和管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大国际化的实习实践活动、国际文化交流等元素,加大国际化的学生来源及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整体设计、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使学生切实构建起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具备和生成国际化的能力和素质,具有综合素质高、国际特色强、竞争能力好的特质,从而形成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站在促进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高度,立足和弘扬自身国际化办学传统和优势,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主动适应国家对国际化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贸易、金融、管理、法学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适应外向型企业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大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强外语、精专业“三维整合”的国际化复合型精英人才。

在国际化办学目标指导下,围绕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学校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校园氛围等方面均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元素。在国内高校中,我校学生一直以国际视野比较开阔、外语娴熟、思维活跃、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而著称。据学校毕业追踪调查,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在就业中得到彰显。

2.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建校之初学校提出,培养“外语+外贸”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提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对外贸易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对基础英语类、数学类、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等开展分级分类教学,为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辅修制。即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跨专业选修其它专业课程,进行第二个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在获得主修专业学位的同时,获得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证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规格上坚持统一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学分制培养,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学生同班学习,实现与国际高校的接轨。

学校打通全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管理、法律等9个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模块,除政治理论课外,取消必修课程,代之以必修学分;同时,打通学院内学科基础课平台,无论是按大类招生还是分专业招生,共享平台课程。打通公共平台,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按培养方案自由选择学习起点、选择课程、确定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使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方面有了丰富的可能性;打通学院平台,为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两个平台的架构,打破了学科界限,形成各学科互为基础、互为支撑,学科交叉融合的公共基础课平台,也打破学院专业界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真正体现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培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学校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根据学校定位,坚持“双导向”,保证专业特色,既注意培养有科研潜力的学术型人才,也要重视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提出“小而精”原则,即专业方向课程要精炼,注意开设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课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就业提供两种训练。

几年来申请辅修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辅修专业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法学、英语等专业。申请人数与完成辅修专业的人数见表7和表8

7 申请及完成辅修专业学业人数一览表

年级/届数

申报人数

完成人数

完成率

2002/2006

436

161

36.93%

2003/2007

431

117

27.15%

2004/2008

532

215

40.41%

2005/2009

527

222

42.13%

2006/2010

577

293

50.78%

2007/2011

637

378

59.34%

8 申请及完成辅修第二学位学业人数一览表

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国内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如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开展的“2+3”兰斯项目(法国),保险学院保险(精算)的“2+2”肯特项目(英国),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商学院与维多利亚大学“2+2.5双学位项目(加拿大),外语学院日语专业与立命馆大学经营学“2+2.5联合培养项目(日本)等等。

我校在“学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广泛探索,将职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方面作了较早的探索和实践。如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方向),在第4学期从学院各专业通过考核选拔方式确定学生,第5学期开始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以过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方向),从第4学期从金融工程专业通过考核方式选拔学生,第5学期开始FRM专业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以通过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如国际商学院会计专业与ACCACGA、澳洲CPA、香港CPA等国际专业组织合作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引入相应的学历教育课程中。完善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课程体系,使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有机融合,促进了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共赢。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瓶颈

目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仍是部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推进互动、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仍显不足。

主要原因:

1)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教师转变授课方法,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较重的科研压力,使得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受到影响;

2)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3)教学设施方面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研讨环境。

解决措施:

1)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的倾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师考核办法;

(2)加大课堂讨论在学生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3)对教室环境进行整改,挖掘资源,在学校的公共区域建立更多的学生学习讨论空间,教室桌椅的布局和设计要更多地考虑课堂讨论的需要;

(4)发挥信息技术、网络对教学的支撑作用,通过技术改造、应用培训和宣传,进一步提升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2.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课程资源相对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要原因:

我校属于财经外语类院校,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课程师资相对不足。

解决措施:

1)通过加入学院路共同体、与国内综合大学开展学生交换,探索国内高校合作,学生交换学习或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2)加大对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和师资的引进。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