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快讯] 我校召开第二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20日 编辑:

创新培养模式 提升培养质量 打造一流品牌

我校召开第二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校新闻网讯(记者 乔雪竹 摄影 张玉君) 20121117日,我校召开第二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打造一流品牌”。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孙也刚、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周卫中、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迎伟、我校校长施建军、副校长刘亚、校长助理杨长春出席会议。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我校相关学院主管研究生教育及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内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院全体人员近150人参加会议。刘亚副校长主持会议。

施建军:创新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施建军校长发表讲话。他强调,本次大会旨在教师从自身教学、管理、发展的角度提出意见,推动学校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创新的大会,通过上下努力,对贸大发展出谋划策,共同铸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施建军校长感谢孙也刚副司长和兄弟院校专家的出席,感谢各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出席,为我校正处于探索创新发展阶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贡献力量。

施建军校长强调,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具有根本的差别。当下社会上对专业学位存在层次低、质量差、收费高等认识误区,这是我们应该极力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应该与科学学位具有同等质量,专业学位更重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全球视野,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创新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体制改革日益深入,专业学位人才更适合市场需要、适合就业需要、适合用人单位需要。各学院要为专业学位制定新的培养方案,认真思考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性,制定比较方案,在方案中比较特色。专业学位强调学生的动手与实践,学生应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诊断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专业学位培养途径是增加实习实践,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更应加强动手分析能力。学校将进一步增加实践基地,开辟丰富的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专业学位的考核应侧重于实践作业。

施建军校长表示,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条件。校内导师要在积累学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资格认证和实践能力,如企业管理经历,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利用课题调研、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入企业管理,增加实践能力。校外导师的选择上应建立导师库,挑选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士担任,通过专题讲座、建设实习基地、担任论文答辩导师等方式,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施建军校长说,全面提高学生质量是发展的关键。专业学位的招生要严格规范,坚持阳光招生,公开公平公正,必要时采取视频录像,严禁中介招生,学校坚决不办考前辅导班,以提高生源质量。对学生日常管理要更严格,严格考勤制度。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比赛,加大奖励激励措施,表彰和鼓励获奖学生。国际化是我校坚决推进的战略目标,通过国际交流、国内外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专业能力。

施建军校长表示,学校将加大力度改善专业学位的办学条件。一是增加管理人员,进行专兼职两支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和服务。二是改造专用教室,整合教室资源,归类管理,教室服务中心全校共享。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将在继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民生的同时,加大对研究案例老师的投入,建设案例库。四是开展评估,通过自评估、学校验收评估和专家抽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全校上下努力,将过去一年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推广,把我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上新台阶。

创新培养模式 加快发展速度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孙也刚副司长发表讲话,详细介绍了我国专业学位发展动态。他指出,在全党学习十八大精神之际,本次召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发展快。2009年至2011年新增了20种专业学位类别,20121月我国共统招硕士研究生52万余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全国统招研究生总数的37.9%。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报名约30万人,录取约10万人。从这两个渠道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达到30万人,占整个硕士研究生招收总数的47%。专业学位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由社会市场需求、国外学位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科技驱动经济发展,国内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必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趋势,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孙也刚副司长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以下要求:一要高度重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二要根据社会需求加快专业硕士研究生类型设置;三要加快授权体系建设;四要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五要理顺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两种人才培养关系。在加快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的同时,各高校务必提升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积极解决在招生、培养等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求在社会上形成供求张力。希望对外经贸大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和规范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高度。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周卫中副院长和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任迎伟副院长介绍了本校的专业学位培养经验。周卫中副院长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出发,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财经大学从招生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双导师制、案例库与实践基地建设和国际化方面进行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和成效。但是也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企业积极性不高、教师对教学法研究的投入、招生形式多元化造成成本上升、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任迎伟副院长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基本情况,专业学位办学目标为“瞄准职业特征,注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品牌”,积极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但西南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相关政策指导性不强、国家层面未能与职业资格挂钩等问题。

成果辉煌 目标明确

我校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英语学院、保险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七个学院汇报了各学院近一年来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亮点。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廉思、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王颖和招生办主管蔡永明分别介绍了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及专硕研究生就业情况、专项评估、专硕招生等情况。

国际商学院汤谷良院长从提前招生、项目改革、国际认证助力项目建设、国际文化背景成就项目融合等方面分享了商学院MBA项目亮点和经验。2012年我校MBA项目荣膺中国最具价值在职MBA项目第十三名。汤院长强调,商学院未来的重要举措包括:一是继续加强MBA基础建设,重点是师资和案例教学。二是倾力“第二课堂”软技能培养。三是以项目认证促进MBA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四是持续提升MBA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考察。五是探索不断增加MPAcc的实践比重。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崔凡副院长汇报了一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专业学位教育情况。2010年国际经贸学院成功申报三个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专业硕士,2012年入学的专业硕士人数占新生入学总人数的43%。目前开设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两个专业学位。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几个亮点为: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指导模式;导师团队实力强;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实践特色明显;国际化特色明显。学院将通过专业学位课程、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服务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法学院王军院长强调近期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成就显著,2012年“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获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仅20家)。培养手段和条件进一步完善,增设国际化特色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建设实习基地47个,校外导师拟请50个。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交叉学科培养获得认可。对于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王院长建议,一要在相关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中鼓励学校增设特色课;二要鼓励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大扶植力度。

金融学院吴卫星书记从市场需求、知识结构、文理结合、全流程就业指导方面介绍金融学院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展情况。近期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但是培养方案如何区别于科学硕士仍是将来的工作重点。教学方法方面,已开展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讨论班,并通过文理结合、全流程就业指导来培育金融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理论弱化与实践强化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英语学院王立非院长汇报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成果和经验。我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具有以下优势:规模全国第一,商务翻译方向全国唯一,翻译师资团队实力全国第一,翻译教学设施全国领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具有六大亮点:生源充足、质量高,逐年激增;就业率高,就业去向好;国际化特色鲜明,学院先后与国外多所院校合作办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能力培养;狠抓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思路和制度。但在发展中仍要解决规模与效益的平衡、人才培养分轨还是部分共轨、翻译师资的考核模式等问题。

保险学院王稳院长汇报了保险学院专业硕士的培养简况,并提出了创新培养的做法和建议。保险学院始终坚持六个做法:一是保险硕士培养的应用性,二是双导师制(海外),三是全职和兼职实习相结合,四是就业“定向培养模式,五是国际化特色,六是复合型特色。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需要在师资、办学条件、在职人员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

公共管理学院彭向刚院长介绍了MPA教育的基本情况。2011年公管学院开设了第一届MPA班。特点一是与海关总署合作办班,双轨制,生源有保障,有质量,不存在就业压力。特点二是注重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契合性,根据全日制、非全日制和海关班设置三种培养方案。特点三是由于应用性和行业性特点,邀请海关总署官员上课,更有针对性。

研工部部长廉思汇报专业硕士实习及就业情况。实习方面,目前我校已建成100余家实习基地,成果显著。通过推行高品质的双导师制,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各专业硕士培养学院和研工部相互配合,积极拓展实践学习领域。但也存在范围有限、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就业方面,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城市,就业单位质量高,签约高端企业人数增加,在传统就业领域中凸显优势。但是签约率、就业层次、社会环境仍落后于科学硕士。将来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社会认同度上。

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王颖介绍我校专业学位评估情况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通过分析我校专业学位评估、认证工作的开展情况,王主任表示,我校专业学位的外部评估认证工作落后于专业学位本身发展的速度。为此,我校将进一步构建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做好专业学位工作规划,撰写年度质量报告,并设立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共识的基础上抓落实,抓特色。

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招生办主管蔡永明介绍我校专业型硕士招生情况。我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发展迅速,生源总体质量高。通过分析我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总体录取情况和各专业硕士的具体报考录取情况,蔡永明表示,我校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改革,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创新招生和培养模式,开辟在职学习方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市场化,拓展定制化生源;提高我校整体就业水平;将学校收益最大化、学院收益最大化、学科协调发展三者协调,以取得最佳平衡点。未来,学校将继续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科目和考试制度改革。

凝心聚力 再创辉煌

大会的下午分为经济学组、管理学组和法学及文学组三组开展小组讨论。经济学组由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和保险学院的36名教师组成,管理学组由国际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25名教师组成,法学及文学组由法学院、英语学院、外语学院的32名教师组成。

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洪俊杰代表经济学组向大会汇报。他表示,小组讨论主要分为七大部分,一是考虑运用逆向思维,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从市场和需求出发决定学生来源以及培养模式。二是专硕和科硕界区的问题,如何培养专硕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何培养科硕的问题,将科硕和专硕真正区分开。三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新制定教师评价指标。四是加强案例库的建设,学校与学院应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案例整合和分享。五是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如何更好地与实习基地对接。六是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沟通问题。七是激励机制和分成的问题,学校应对新增的硕士点教材开发、案例库、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

国际商学院吴剑锋代表管理学组向大会汇报。管理学组的讨论主要就四个层面展开。一是顶层的制度建设问题,应对新增的专硕专业进行一定的扶持,制定学校战略规划目标,并设立专门的研究团队。二是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贸大专硕特点,突出专硕和科硕的区别性,针对专硕增加实践性课程和基础课程。三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重新进行师资队伍配置和考核标准,对现有导师培训,推行双导师制。四是学生培养管理问题,思考科硕和专硕的比例问题,针对专硕自身特点,加强规范管理。

英语学院王立非院长代表法学及文学组汇报。王院长表示,小组成员普遍对大会反响热烈,认为本次会议主题明确突出,指明方向。王院长强调,专硕就业压力大,学校应开拓新的培养模式,设置新的特色方向,双导师明确责任和权利。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给予学院培养方案设计灵活度。可邀请专硕学生代表参加未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听取学生意见。设立专人岗位专人管理实践基地。新的模式和方向上大力提倡国际区域国别研究新的增长点,培养特色人才。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对外经贸大学一流品牌特色。

刘亚副校长主持会议。他说,今天的会是明确方向的会。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建设研究型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次大会对于检验过去一年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学校将逐步完善和解决。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我校专业研究生从规模和质量上都要继续提高。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知行合一,中西融合,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打造一流品牌。在共同的认识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将我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向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新高度。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