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快讯] 中国质量安全与发展分论坛讨论:宾主共话“质量强国”

发布时间: 2012年05月30日 编辑:

校新闻网讯(记者 杨白雪玉 庄妍)527日下午2点,中国质量安全与发展高端论坛分设的“食品与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与法制发展”两个论坛讨论在京西宾馆同时开始。

食品与环境安全分论坛

食品与环境安全分论坛由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洪俊杰教授主持。来自食品与环境相关政府机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部分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论坛。赵忠秀副校长应邀出席分论坛。论坛由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办。

论坛执行主席赵忠秀向水稻专家刘志彬颁发论坛荣誉理事证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洪俊杰教授主持分论坛

就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总结为食品安全现状总体良好,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细化。但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农产品中毒素残留、掺杂使假等突发事件对食品安全领域造成恶劣影响。究其原因,他从表象、深层、其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环境污染、滥用添加剂、监管不到位等成因。对此,他提出提高食品产业整体素质、加强食品消费教育、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夯实科技投入、加强信息交流、调整发展定位是正确对策。商务部市场司袁明松处长介绍了商务部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相关工作,指出该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政府部门快速反应能力。总体工作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法规标准为依据,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边永民教授则从“法律难以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角度进行分析,将其概括为多头监管体系导致实际监管混乱、农业生产中各环节缺陷导致食品污染、生产质量被迫向生产量妥协、诚信缺失与道德滑坡以及科研领域鱼龙混杂等问题。

上排左起: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商务部市场秩序司袁明松处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研究院储晓刚教授

下排左起:上海铱金电一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边永民教授、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陶光灿博士

食品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重中之重的环节。对此,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教授储晓刚展现了食品安全监测需求和现状,并直言食品安全监测面临许多挑战,如检测试剂市场不稳定、农药残留种类过多、进口食品安全性未知、检测水平与顶尖技术有一定差距等。随后他就其中原因、发展方向提出自己见解。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陶光灿博士同样就“食品检测企业与风险控制问题”发表演讲,他从食品安全现状、风险管理意义、风险管理现状、实施方案、发展趋势、食品安全科学观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分论坛上,科技创新也是讨论食品与环境安全问题时的一个焦点。海南三亚刘志彬水稻研发有限公司水稻专家刘志彬提出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报告中,他首先分析我国粮食产业现状,指出劳动力结构不平衡、种田积极性受挫等问题。经过实践,刘志彬提出七条建议,即土地节约化、面积扩大化、田块规范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品牌化、质量标准化、产销市场化。此外,来自台湾的上海铱金电一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华带来他们在环境保护与绿色照明产业发展做出的努力——CCFL在室内照明的运动。CCFL译为冷阴极萤光灯管,和LED相比有高功率、高亮度、低能耗等优点,具有广泛前景。

分论坛现场

产品质量安全与法制发展分论坛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师生近100余人参加了产品质量安全与法制发展分论坛。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副司长许新建应邀出席分论坛并发表演讲。论坛由法学院和产品质量安全与法制研究中心承办。我校法学院院长王军教授和副院长鲍禄教授先后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军教授和副院长鲍禄教授先后主持论坛

“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的一句话引起了在座专家的共鸣。史际春教授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得出结论: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市场机制。政府应当做的,首先是积极协助社会公众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次是采取措施提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素养;最后是依法处罚危害食品安全的个人和企业。

左起:中国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中国法学会李仕春教授

上排左起:中国政法大学王敬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苏号朋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李俊教授

中排左起: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高桂林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高秦伟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李红雷研究员

下排左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王晓川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法规部陈剑主任、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骆岚

左起: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副司长许新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教授

中国法学会李仕春教授的演讲主题是“通过法治实现食品安全”。他介绍了2011年中国食品安全法治高峰论坛的情况,并用五个词语概括了他对中国食品安全的认识。“良好”,即食品安全需要良好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国家应当适时修改完善现有的食品安全法规,地方上应当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责任”,即政府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社会媒体、行业协会都应当对食品安全负责任。“共享”,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风险”,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应当培养风险意识,加强风险交流。“诚信”,即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整顿当前诚信缺失的局面。

中国政法大学王敬波教授用三个问题阐述了她对“质量强国”与市场监管的理解。 “三股力量,谁主质量?”王敬波教授认为,市场是终极力量,政府是主导力量,以消费者为主的社会是基础力量。“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症结何在?”假冒伪劣产品不可能被消灭,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事实。地方政府的经济驱动性和监管能力不成熟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原因之一。此外,政府监管方式模式化与行业专业性、违法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消费者的监督力量未被利用也是重要原因。“强化监管,路在何方?”对此,王敬波教授提出了兜底责任、丰富监管方式等八条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苏号朋教授长期致力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研究,所以时常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他认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制度。在对近年来相关情况简单回顾后,苏号朋教授着重指出了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从完善相关法律依据、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注重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可操作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产品质量与安全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教授首先用近年来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造成的损失以及一系列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来揭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并分析了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存在的问题。他提出的完善思路是改变主要依靠政府监管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传统思路,应强化、优化监管,更应注重补上消费者维权和社会监督这些短板,形成对企业不法行为的有效约束。目前特别应注重通过法律规则的完善,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维权积极性,为消费者提供维权上的便利,让不法企业付出更高的违法成本,以遏制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势头。

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高桂林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高秦伟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李红雷研究员、中国消费者协会法规部陈剑主任、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骆岚及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晓川对五位嘉宾的演讲做了评议,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法学院黄勇教授和李卫刚、刘彤、陈卫东、陈杭平、冯辉、傅广宇、郑雅方、李晓欧等老师和部分同学参加了论坛并参与交流讨论。

分论坛现场

下午5:30,随着两场分论坛进入尾声,由我校同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中国质量安全与发展高端论坛也取得圆满成功,落下帷幕。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