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快讯] 跨学科对话——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施旭教授来校讲座

发布时间: 2010年06月30日 编辑:

跨学科对话——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施旭教授举办讲座

并与国际贸易研究专家对话

校新闻网讯(英语学院稿)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施旭教授来访英语学院,于2010624日下午3:00-5:00在诚信楼1412会议厅举办学术讲座,并与我校国际经贸学院白树强教授、国际贸易组织研究院屠新泉博士展开跨学科对话。本次讲座和对话由我院商务英语系主任朱晓姝教授主持。来自我校不同学院的师生80余人参加了讲座和对话。讲座之前,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代表学院向施旭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施旭教授作了“贸易冲突及其话语”(Trade Disputes and Discourse---A study of Chinas trade friction with the EU as cultural (conflict) discourse)的专题讲座。教授首先指出,外贸争端不仅仅是经贸、技术、或法律问题,而是更为广阔的多元因素交叉的话语现象。他立足话语文化学,提出了外贸争端研究的新理论、新视角,力争发掘我国外贸争端的话语经验和教训。结合2005-2010年中国和欧盟鞋类出口的“反倾销”纠纷,他提出从整体和辩证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具体来讲话语分析应包含以下六个因素:1)说听主体;2)内容/形式;3)传播媒介;4)目的/原因/后果;5)历史关系;6)文化关系。在鞋类纠纷贸易冲突中,中方的说听主体主要为各级政府和行会,而较少出现企业的声音。在话语形式方面,中方的表述较为简洁、笼统、主观和传统;而欧盟表述则较为详尽、具体、客观和现代。在传播媒介方面,中方没有直接应对欧盟公开的正式文件。传播媒体主要是中文的,外文的媒体形式相对少见。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方持续被动消极,法律行动过晚。从后果来看,中方的话语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而欧盟则更具效性和权威性。从文化角度来看,中方需要加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意识,更充分地参与辩论。

随后,白树强教授则阐述了自己对贸易争端的看法。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外交和谈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观点。贸易争端根本在于利益冲突,在经济衰退时期争端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此外, 教授还结合自己担任中国常驻WTO代表团一等秘书的亲身经历,探讨了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问题。真正的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和流利使用英语,还要具备丰富的经济和法律专业知识。

屠新泉博士表示:贸易冲突的研究一直被经济学的话语主导,他欢迎来自话语研究专家等其他学科学者的加入,以丰富和加深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他还和大家分享了中欧贸易摩擦中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博士解释中国企业表达主张所面临的诸等实际困难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例如光是填写西方的法律文本这一项就要支付几十万美元的费用,还不包括聘请西方的律师进行诉讼的费用。

跨学科对话让与会师生大开眼界,认识到三位专家虽然来自话语文化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各自的关注侧重点互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性。中国既要增加经济的硬实力,同时也要提高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意识,整合对外传播的话语软实力。唯有此,中国才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争取到有利位置。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