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恩如山,桃李情深。”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与感激的心情,向教师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今年的教师节,法学院以“弘扬教育家精神——‘我的育人故事’”为主题,特别策划了贸法教师系列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默默奉献的教育者,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的育人智慧。
校新闻网讯(法学院 供稿)愿广大教师在耕耘付出的同时,收获满满的幸福和尊重。让我们更加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深刻认识教师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的神圣使命,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继续以实际行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徐海燕:让教育更有温度,让法律更有光芒
徐海燕,安徽省潜山人,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系主任。1999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获得民商法博士学位,2018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获得国际税法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创业投资法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中国-OECD联合培养税务法学硕士项目”导师。
徐老师长期从事民法基本理论、物权法、担保法、国际税法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笔耕不辍,在《中国法学》《法学评论》《Harvard Business Law Review》和《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等中外法律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出版了《英美代理法》和《区分所有建筑物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曾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法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进行访问研究;并应邀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讲授全英文课程“中国民法”。2022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就在前不久,记者有幸与徐海燕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徐老师不仅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她将法学视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而非冰冷的条文堆砌。
学术探索:推开知识的交流之门
2014年,徐海燕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国际税法博士学位。谈及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经历,她眼中充满了回忆的深思。她特别提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开放性,尤其是SSRN平台的学术交流机制——作者们写完稿件后先将文章直接上传该网站,供同行进行交流批评。期刊编辑如果觉得某篇文章具有刊发价值,就会主动和作者约稿,再进行正式发表。“在那里,学术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观点的碰撞。”徐教授说,这种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学术探索精神。
她还谈到密歇根法学院的老师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例如,研究国际法的教授也可同时讲授国内法课程;研究公法的学者对私法某一领域也很熟悉。他们的研究和授课都打破了部门法的界限和藩篱,这就更加坚定了国内民商法博士学位的她攻读国际税法博士的决心。
漫漫求学过程中,徐海燕与导师合作撰写的论文“Evaluating BEPS”在《Harvard Business Law Review》上发表,这是她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篇论文不仅展示了她在国际税法领域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她对全球经济议题的敏锐洞察。
教育使命:点燃智慧的传承之火
徐老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毕业于1966年的大学生,母亲则是老三届的学生。父母都是教师,徐老师的童年也多半在学校中度过。她记忆中的校园氛围让她喜爱和向往,这或许就为她后来选择教书育人的行业埋下了种子。从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毕业后,她怀着传承自己所思所学的执着信念,毅然投身于教育行业。徐老师从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执教,迄今已有25个春秋。
徐老师的教师生涯起源于对教育的深厚情感。她认为,热爱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基石。只有心存热爱,你才能始终如一、不计名利地去做好每件事。" 正是这种热爱,让她在教学中始终保持着激情和兴奋,即使是在学生最容易犯困的下午第一节课,她也能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在理解法律的同时,学会批判性思考。
对徐老师而言,教学远不止传授法律知识那么简单。她深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过程中,她坚持“严管厚爱”的原则,既在学术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也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徐老师希望她的学生能够成为爱祖国、有良知、有担当、有温度、守规则、有底线、精专业的栋梁之才。
今年毕业的本科生,并即将在徐老师指导下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付文静同学回忆到:“在我心中,徐老师不仅是博学敬业的授业恩师,更是温柔和蔼的人生向导。初识徐老师是在大二的物权法课堂上,在她深入浅出又富有故事性的讲授下,一项项法律制度不再只是枯燥的法条,而是社会问题与法制武器间的博弈。这让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法学的逻辑魅力,也由此激发了我学习民法的兴趣和热情。徐老师不但博学,更是对自己的教学事业有着高度的热爱和追求。在课下,徐老师经常和学生交流听课体验,非常重视同学们的反馈。这种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不断求索。在徐老师的包容与支持下,我褪去了浮躁,逐渐明确了自己想走的道路。师恩绵长,徐老师的谆谆教诲,都是将使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在我眼中,徐老师是一位极其认真负责的老师。”同为徐老师指导的张芯瑗同学也说到:“她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和详实细致的课后答疑,让我感受到了民法的魅力。确定取得保研资格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老师,表达了希望成为她硕士生的强烈愿望。在我为硕士期间的规划和未来道路选择感到迷茫时,徐老师耐心地为我剖析了同门前辈们的就业方向,还鼓励我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体验学术研究的乐趣,以此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热爱并适合走学术研究的道路。能成为徐老师的学生,是我莫大的荣幸。老师的每一次悉心指导,都如同春风化雨,也若指路明灯,我感激老师的教导与关怀,也会继续努力,不负老师的期待。”
社会责任:传播法律的正义之声
徐海燕老师深度参与社会服务。2001年起,她参与起草《民法典》中的“代理”章节,并在颁布后积极宣传。2020年,她在多个平台开展《民法典》代理制度讲座,视频直播受众近6万人。
随后,徐老师连续四年为中国法学会举办的“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中国-南亚法律培训项目”用英文讲授“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Chinese Civil Code”的系列讲座。中国法学会对徐海燕老师的讲座高度肯定。
徐老师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她分别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厦门大学作 “Evaluating BEPS”(2016年),“A Global Treaty Override? The New OECD Multilateral Tax Instrument And Its Limits”(2018年)等学术发言。
不久前,她刚完成惩罚性违约金的研究与写作,主要是针对诚信滑坡、违约频繁现象进行的一项研究,以期扭转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的乱象。文章参考了两大法系不同国家对惩罚性违约金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前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终成文2.3万字。
作为一名深耕教育20多年的资深教师,面对青年教师和学者,徐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法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学科。对于年轻教师和学者来说,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对法律职业的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她鼓励年轻的学者老师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敢于挑战旧观念,勇于探索新领域的精神,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教育者。
结语
在采访的最后,当记者问起徐老师对于学生有何寄语时。她思考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敬畏法律俯首良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她希望同学们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明德、立志、广闻、博览、慎思、明辨、务实、笃行。
徐老师的教学生涯不仅是一段个人的职业旅程,更是一场深刻影响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法律的真正意义,成为具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法律人——敢于为正义呐喊,为弱者代言。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后成就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她坚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之道既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民族的硬实力。在校园里走过20多年,徐海燕教授用她的智慧和温情,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法律的严谨与教育的温暖之间,她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法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