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法学院供稿)7月23日上午9:00,2025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京举行。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部分高校师生、中国法学会机关党员干部等700余人参加报告会。我校法学院辅导员张壬娇、青年教师李依怡和新入职辅导员邢峻豪带队,组织三十名师生赴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参加了学习。

报告会的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法治自信,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主持报告会时表示,“双百”活动作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要突出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作报告时表示,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塑造和彰显中国法治自主性、坚定法治自信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融通中外、兼容并蓄。加强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报告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共同举办。

法学院青年教师李依怡表示,作为法学专业教师,深感使命在肩。报告强调 “从中国实践出发”,这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要求高度契合。数字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突破口。正如报告所言,应通过“概念-理论-分析框架”的多重创新,构建标识性学科体系,将中国在新兴权利治理领域的制度创新转化为国际学术话语,真正实现“做中国学术创建者、世界学术贡献者”的目标。这场报告会不仅是学术启迪,更是行动号角。作为青年教师,当以 “融通中外” 的胸怀,在教学科研中践行 “实践-理论-再实践” 的循环,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2024级法学专业本科生杜浩天表示,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极具现实关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当提到"涉外法治"这一独创性命题时,不禁联想到贸法的人才培养特色——既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又具备国际视野。在这样庄重的场合聆听讲座,更能体会到法学不仅是书本中的知识,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作为一名贸法青年,当以更开阔的胸襟看待专业学习,在把握中国法治特色的同时,培养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能力。
2023级法律(非法学)研究生孙珂表示,自信源于内在力量,我国自古就有“情理听讼”“徒法不足以自行”等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当下的执法司法理念与法治队伍建设。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推动法治领域的改革创新,建设高水平的法治中国。面对法治建设的时代之问,我们需从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四个方面入手,坚守政治底色。既要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智慧,又要融通中外、兼收并蓄,构建中国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向世界展示并贡献中国法治的独特价值。(撰稿:邢峻豪 审稿:李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