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11-11)
董秀成
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中国的碳排放控制体系已逐步建立,其中,发电行业率先被纳入该体系。至2025年,该体系进一步扩展至包括钢铁、水泥、铝冶炼在内的三个高排放行业。从新一轮自主贡献目标承诺来看,2035年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这与整体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高排放行业有哪些
中国八大碳排放行业引领全国总量75%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高排放行业主要包括电力、钢铁、水泥等,这些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管控对象。
1.电力行业
中国电力供应以火电为主,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该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是第一大碳排放大户。
2.钢铁行业
中国钢铁以长流程生产工艺为主,需以煤炭为能源、焦炭为还原剂来辅助冶炼,碳排放强度较高,其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
3.水泥行业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熟料煅烧环节需消耗大量能源,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
4.铝冶炼行业
属于有色金属行业,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和全氟化碳排放是主要碳排放源,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
5.化工行业
包括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等多个子行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大,会排放多种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也是高排放行业之一。
6.石化行业
涵盖炼油、乙烯生产等,能耗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其他污染物。
7.造纸行业
制浆和造纸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并产生废水和废气等,属于高排放行业。
8.航空行业
飞机运行主要依靠航空燃油,燃油燃烧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虽然其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相对上述行业较小,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排放领域。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碳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在市场规模、政策法规、市场活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1.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中国碳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有效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过60%。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约44%,全年成交额180亿元,是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
2.政策法规日益完善
202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搭建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基础框架。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3.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交易主体的参与意愿不断增强,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同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将进一步扩展交易主体,提升市场活力。
4.交易价格逐渐合理
碳价一度突破100元/吨并稳定在72元/吨左右,已开始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导向作用。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均价96元/吨,同比上涨41%,基本反映市场供需关系。5.行业覆盖范围拓展
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逐步扩围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强制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6.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中国对企业碳排放关键参数实行月度存证和审核,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大幅提高监管效能。2024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不符合项目的数量同比减少了约24%,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核发现问题的数量较去年减少了约30%。
中国203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完全可行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至2027年,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将基本实现碳排放的纳入与管控。这一政策导向与推进力度,不仅彰显了国家对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也为实现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的全面覆盖与有效管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根据既定的政策路径与推进措施,中国203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全面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并实现有效管控的目标,其实现进程和目标清晰且可行。这一进程不仅符合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附:原文链接
https://www.cinn.cn/2025/11-11/gD7Oyy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