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工业新闻网:(董秀成)深度解读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目标之七: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2日 编辑: 雨晴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11-11)

董秀成

气候适应型社会,是指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社会。它具有很强的抵抗风险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能抵御暴雨、台风等气候变化风险,在遭遇气候事件后快速恢复并适应新环境。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洪水、干旱、热浪和寒潮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提升国家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紧迫任务。

根据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和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中国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届时,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将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中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取得了诸多成效。

1.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在内的17个政府部门携手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该战略明确设定了至2035年的目标,即构筑起气候适应型社会的基石架构。此战略一经发布,便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奠定了重要方向。

2023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并批准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全面改革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该决定着重指出,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体系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心。

在此背景下,国家疾控局等13个部门迅速响应,联合推出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该方案为接下来的具体行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实践路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我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持续努力与承诺。这一系列的政策发布不仅明确了目标,还制定了实施方案,预示着在既定方针的指引下,实现这些目标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截至2024年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印发实施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2.监测预警能力提升

初步建立地空天协同的以大气圈为主的地球系统多圈层立体观测网络,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快形成区域救援实战能力,能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气候变化情况,为应对工作提供支撑。

3.重点领域协同推进

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和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强化海洋灾害观测预警与评估,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控,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多个重点领域形成了协同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格局。

4.城市试点积极探索

39个试点城市积极探索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从建筑、交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开展适应行动,提升城市适应能力。

5.国际合作加强

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在COP29期间联合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并启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早期预警旗舰项目,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提升了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需要政策引领: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

政策是推进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此外,还应制定和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路径。

政策制定需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识别关键脆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例如,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制定节水政策,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针对农业受灾风险,可以实施农业保险政策,降低农民因灾损失。

中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需要城市规划:打造气候韧性城市

城市规划是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的空间载体。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气候适应性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各个环节。

1.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绿地、公园、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提高城市的碳汇能力。同时,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设施,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2.低碳交通系统

推广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换电站,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3.建筑能效提升

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运行成本。

中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需要农业适应:增强农业气候韧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和作物生长特性,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选择耐旱、耐涝、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和再生水回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

3.加强农业灾害保险

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够及时获得经济补偿,减少因灾损失。

中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需要科技创新: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是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可以提高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产业竞争力等。

1.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

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入揭示气候变化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

2.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在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项目。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中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构建全民参与的气候行动体系

公众是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等方式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

1.开展气候变化科普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浪费;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行出行减少碳排放;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这些行为将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并提升生活质量。

3.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项目规划决策过程等活动中来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转变。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并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中国经验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转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附:原文链接

https://www.cinn.cn/2025/11-11/GDBjKKjD.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