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赵校长您好,感谢您今天拨冗接受采访。现在社会上面很多人会觉得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和科学硕士的培养不太一样,学校对于科学硕士的创新往往超过于专业硕士培养,对于这个观念您是怎么看的呢?
赵忠秀:就这个现象,存在于不同的学校表现程度上会不一样,因为毕竟中国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过去,主流的是所谓的科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推广也是起源于科学学位,当时实际上是按照培养学者的一个模式进行的。在80年代刚刚起步的时候规模还很小,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已经到了50多万人,增长了将近20倍,形成了培养模式的惯性,国家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从90年代以后这些所谓的科学硕士他们的就业导向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人从事的实际上是非学术型的工作,换句话说,实际上他们从事的是专业型的工作,那怎么样更好的解决学以致用这个问题呢?事实上在后期的培养过程中已经存在着贯穿专业教育的这种倾向,那只是在科学学位这个框架下做出的一种调整,因为现在硕士毕业生真正从事学术型工作的比例只有5%。实际上95%从事的都是专业型的工作,所以从2000年开始作为我们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大改革,大力发展了专业型教育,从过去10多年试点实验的基础上把专业学位的门类从19个扩展到了现在的40多个,所以对各个学校来讲应该说是很好的契机去开展专业教育。这是大致的专业学位发展的历史渊源。
就你所提及的“社会上一些认为专业学位不如科学学位”的言论,不论是学生还是社会在认识层面实际上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误区,总觉得科学学位好像是水平高,实际上这个认识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举个例子,专业学位尤其是新增的专业学位已经发展了几年,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观察到,他们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质量与原来的科学型学位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并没有说是含金量不如科学学位,这个对我们从事专业学位的人来说,就也有了很大的信心。专业学位这样的一个培养方式是一种学以致用,强调实践性、创新性的教育,更加贴近于市场的需求,它能够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结合,应该说是更好的一个平衡以满足职场的需要。从专业学位的开展情况而言,国家确定的专业学位教育要占到50%,这个目标到2015年基本上就可以实现,但有些学校像对外经贸大学我们早已经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我们的专业教育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会在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模式的适应性。
主持人:对于专业硕士和科学硕士来说,咱们学校对这两种硕士的培养侧重会有差异吗?
赵忠秀:实际上差异是很大的。发展专业型硕士教育面临挑战最大的是我们的教师,因为教师对于学术训练是得心应手的,但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和社会的联系、和企业的联系相对来说比较弱,在这方面并不是很有优势。那么怎么样来弥补呢?这个弥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建立的双导师制度,由企业的导师来弥补我们校内导师的缺陷,发挥各自的这个比较优势形成一种集团式的或者说是组团式的教育。同时,学生还需要接受学术型导师的训练,这个基本功还是很需要,这里教育他的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管理知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企业导师根据他的社会经验、社会实践再教给他一种技能,教给他这样一种判断力。我们讲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这双方面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学生得到的训练既有严格的、科学的学术训练又有专业性训练,这两样结合可以把知识、技能和素质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的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能力会更强。尤其我们在培养环节中又要求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环节,通常他有2年的时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或者说在这种社会资源的支持下能够安心的从事一项实践,使得培养的环节和社会适合的环节能更好的对接。这个从培养实践来看应该说效果很好,所以对于那种专业硕士不如科学硕士的言论我觉得是给出了一个否定答案,我们需要培养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的这样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稳步提高培养质量。
主持人:刚才您指出我们的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这两类导师对于学生培养所占的份额比能占到多少呢?
赵忠秀:是这样,不能简单的划一个比例,实际上我们导师是一个专业的分工。从学术训练来讲,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大部分由校内导师来完成,另外我们的企业导师也会走近课堂,这种知识的应用会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我们目前这种专业培养如果一定要划分一个比例的话,我想大致可以说是一种五五开。这个企业导师就是向实践学、向社会学,这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项的知识传出,所以我们讲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点都很重要。学生真正到了工作实践中说具体应用了哪个知识有时是说不清的,某种意义上知识可能过一段时间比如五年以后一种确定的知识50%都已经过时。但是,这种方法、这种思维可以内化,并且能体现出人和人的差异,所以为什么说有的人有灵气有悟性,这些我相信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人的自然秉性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后天的形成,你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就是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视野,这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那赵校长你刚才也说了就是说咱们有众多的专业硕士学位,那全部都是配备了双导师吗?
赵忠秀:这是必须的,双师制是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专业标准,从学生的录取到培养过程一直到答辩这个导师都要参与。
主持人:那您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也就是MBA/MPACC新一届导师遴选活动是不是跟其它的专业有点不太一样,比如其他专业硕士里面有很多应届的毕业生然后直接去考的专硕,对于MBA和MPACC它首先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您对于这两个学位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
赵忠秀: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阶段而言,应该说MBA是比较成熟的,他是最早试点的,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管理经验,如果说你没有这种实践的经验那往往面对市场环境你就会领悟不深,我们讲这个商业实际上悟出来的是道,而不是术,术这种东西实际上是可复制的,而这种道实际上是不可复制的,需要的是智慧。我们讲的企业导师就是一类有经验丰富的人,他们会对后来者有一个指导经验,一是来自于这种经验的一种积累,另处一种是在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升华,这个过程其实蛮重要的;同时这个过程中呢实际上还有一个互动,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他虽然有经验但是他还会从后学者、从年轻人的身上获得一种学习,得到一种灵感,得到的一种激发,尤其是这种后学者他的提问本身实际上对这种有经验的人就会促使他思考,促使他去提高。
主持人:那赵校长刚才是从纵向介绍了专业硕士MBA /MPACC在专业硕士的一个细分,那么从横向来说对外经贸的MBA就是您觉得跟其它学校相比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赵忠秀:我想外经贸的MBA应该说它是烙上了学校的烙印,有学校的基因对他有影响,这个影响首先第一个就是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这个国际化特色,这个视野来自于历史的积淀,对外经贸大学的商科教育比较长,实际上在50年初,当时中国经济它本身是封闭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和世界隔绝,我们还是和世界是有关联的,而这个关联是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在和世界关联,所以我校历史上传承的是开放的传统,那么这个实际上也是内化我们经贸大学的这种文化基因。还有一个方面,我校是以经管法文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外语财经特色明显,这就和工程背景、理科背景、或者说一个综合类背景的院校是有差别的,所以你看到我们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通常比较外向、开放、透着自信。当然我们要努力的强化学生的那种内涵。
主持人: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来外经贸读MBA,是有一点经济背景的或是说希望自己在经济领域有一定作为的考生,他们应该比较合适吧?
赵忠秀:我想是这样,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是多元化的,多样性本身对自身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差学习,另外一个就说我们的学生比较外向,能够打动人,能够形成作为leader的一个潜质,这个leader是指你能够成为一个中心,拥有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的这样一种能力。还一点就是说,你对世界充满了一种好奇,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语言沟通能力,外语能力,经贸大学特质就是经贸大学这样一种外语能力,外语水平是相对比较高的,从这点来讲,这也是我们希望能够达到的特征。所以说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比较外向,比较有说服力,有聚和大家的这样的领导者的一个能力。
主持人:那您看咱们今天现场的这些学生,就是新入学的学生你觉得有答到你的心理预期吗?
赵忠秀:应该说他们是好材料,但刚刚近来还多少带一些不够自信,我相信经过两年的在经贸大学的学习,他一定会带着自信离开校园。
附原文链接:
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4-10-21/1645439794.shtml?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