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媒体]《中国青年报》:(龚炯)解读中欧高附加值贸易产品纠纷案

发布时间: 2014年10月23日 编辑:

中欧高附加值贸易产品纠纷化解意味着啥

(来源:《中国青年报》时间:20141022日 第5版 记者:李松涛)

布鲁塞尔当地时间1018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在第28届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上表示,中欧双方为无线通信设备反补贴案妥善解决找到了方案,欧方承诺立即启动撤销无线通信设备反补贴案内部程序。

“通信设备的反补贴调查被终止,对中欧双方来说都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健说,通信设备既涉及贸易,又涉及投资,这个问题的解决为今后中欧贸易、投资纠纷的解决打下了基础。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5591亿美元。今年以来,中欧贸易发展势头尤为迅猛,1~9月双边贸易额达45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8%

尽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但贸易中的摩擦从未停止。

“其实贸易就是这样,越是贸易量大,纠纷就越容易出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龚炯告诉记者,需要用平常心看待贸易纠纷。商业利益总是要吵吵闹闹,中欧在光伏产品、通信设备领域的纠纷得到化解,也不意味着未来双方在贸易中就会一片坦途。

龚炯看来,欧盟之所以对中国出口的产品进行类似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就是因为中国的企业之前发展太快。

“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发展势头太猛,而欧洲传统的爱立信、阿尔卡特等公司一直在丢市场份额。”龚炯说,欧洲方面担心,这样下去会牵扯到就业问题。中国企业的成本明显低于欧洲企业。

社会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曾有过一个形象的形容:背后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和强大的政府。

正是这样的特点让欧洲对中国企业异常敏感。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在贸易产品上更新换代。过去,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初级产品,比如服装鞋帽,但最近几年,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也开始大量走向国际市场。

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否真的影响到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在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这个问题的影响并不突出。中国企业要在境外落地生根,同样要经历本地化的洗礼,聘用当地员工不可或缺。而且由于当地市场的打开,业务做大,反倒会为当地创造就业市场。

龚炯告诉记者,就以欧洲为例,中国的通信企业对当地就业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欧洲的通信公司,其主要的就业也不在欧洲,而是在美国。

“走出去”要反思什么

其实,中欧双方在光伏产品上出现纠纷时,有关通信产品的纠纷就已经出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健告诉记者,当时的欧盟是把通信产品当作谈判的筹码,如果光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在通信产品上施压。

不过,对中国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欧洲很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本身就有各种补贴,美国有些公司甚至是国家入股。”龚炯告诉记者,在政府补贴的问题上,其实各个国家的理解都不相同,很难形成一致意见。

实际上,这个问题表现得五花八门。比如,中国的企业得到银行的贷款授信,就会被欧美国家认为得到了政府补贴,但在中国企业看来,这些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跟补贴完全没有关系。

在崔洪健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寻找一种比较温和、适应当地的方式。比如寻找当地合作伙伴,将中国产品以融合的方式推向海外市场。这样的话,不仅能让当地不那么紧张,还会让当地觉得有助于本地经济增长,对方就没有理由反对。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会看到两种思路:一种是依靠过硬的产品打开市场;另一种思路则是先大规模占领市场,后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崔洪健看来,国际化不是说一夜之间把对方所有的市场都占领,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依靠竞争力来赢得市场。

也有不同的看法。

龚炯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尽量减少本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一些走出国门的企业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外国公司的竞争,还要面对同样是本国走出去企业的竞争,这些竞争经常率先在国内企业之间打响。”龚炯说,这样的竞争造成很多问题,并不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14-10/22/nw.D110000zgqnb_20141022_5-05.htm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