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11-02)
 
  董秀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汽车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新能源汽车(NEV,NewEnergyVehicles)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正在引领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根据中国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承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汽车行业加速转型,也促使政府在研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生态日益完善等特点,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
 
  1.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不到10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3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逐渐提升,消费者接受度不断提高。特别是A00级和A级车型市场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范围。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以年均超50%的增速增长,2024年突破1200万辆。2025年前8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893.1万辆,同比增长33.5%,8月新能源汽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52.2%。尽管充电站数量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庞大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而言,充电设施仍显不足,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因此,今年来中国政府和企业正在持续加大投入,优化充电和换电网络布局,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2.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能力和成本。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不仅在电池能量密度上不断突破,还在电池安全、寿命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外,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随着5G、AI等技术的成熟应用,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自动驾驶、智能网联、V2X(VehicletoEverything)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也为车辆提供了更多增值服务。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如百度Apollo、小鹏汽车等,正积极探索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路径。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技术进步明显,充电效率提升四倍以上,单体成本降低30%,寿命提高40%。电机和电控系统全球领先,整车国产化率突破95%。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62.1%。然而,电池续航里程、充电效率、安全性等问题仍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中国正在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保障消费者安全。
 
  3.政策支持力度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等,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2017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标志着补贴退坡机制的启动,旨在逐步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十四五”期间,中国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措施70余项,推出超过10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各地累计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超2000亿元,并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
 
  4.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年轻一代消费者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购买力群体,他们更加注重环保、科技感和品牌体验。智能互联功能、外观设计、品牌口碑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共享出行、网约车等新兴模式的兴起,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新能源汽车产业拉动上百条产业链共同跃升,带动了优特钢、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发展。同时,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新能源汽车使用提供了便利。
 
  5.国际影响力增强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平均每天超过5000辆新能源汽车驶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增加等外部因素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挑战。企业需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同时关注政策变化,灵活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国实现2035年新能源汽车目标具有可行性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战略部署,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整体新车销售中的占比预期将达到约20%。然而,实际情况是,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迅速攀升至27.6%,提前三年实现了既定目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达到1286.6万辆,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更是高达60%,进一步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消费者偏好的转变。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可能接近或超过50%,远远超出了中国政府的预期目标。根据业内预计,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70%。
 
  根据中国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承诺,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也就说,在汽车新销售市场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比2030年更高,标志着该承诺致力于通过未来十年的不懈努力,推动纯电动汽车逐步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导力量,与国家温室气态排放自主贡献目标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其显著的增长势头,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这或可解释为何国家将“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作为新的自主贡献目标,而不仅仅局限于纯电动汽车范畴。
 
  时至今日,中外车企“互学共鉴、双向奔赴”的趋势正在形成,中国车企深化海外本土化布局,外资企业也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为实现2035年目标,中国应该重点做好如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强产业链协同与创新生态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二是,推动标准化与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三是,优化政策环境与市场机制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体系,包括财税支持、金融政策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基于碳排放的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附:原文链接
 
  https://wap.cinn.cn/p/44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