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5-11-1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首位,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提出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这一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指明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建议》明确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综合国力的命脉所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我国正处于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只有以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以绿色化引领可持续发展、以融合化提升系统效能,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
把准“三化”方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时代抉择
立国凭实业,强国靠实体。实体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是把稳大国经济航向的“定盘星”。实体经济在保障产业安全、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所在。从国际经验看,强大的实体经济始终是主要经济体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半导体、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制造链回流;德国以“工业4.0”重塑制造体系,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日本长期坚持“制造立国”,凭借精密制造与材料科技稳居产业链高端。综观全球经验,唯有实体厚重,方能经济稳健;唯有创新深厚,方能行稳致远。
对我国而言,实体经济既是就业的载体、创新的源泉,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约为30%,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高铁、光伏、船舶、5G装备等领域优势突出,“新三样”出口持续走强,彰显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正处于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实体经济仍面临复杂多元的风险挑战。一方面,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仍存,贸易保护主义、绿色壁垒、数据壁垒等不确定性增加,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内部结构性矛盾尚未根除,部分产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重复建设、同质竞争、资源错配等现象制约着效率提升。部分新兴产业尚处于成长阶段,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衔接不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
这种“外堵”与“内卷”的双重困局,要求实体经济既要在全球竞争中突围,又要在内部体系中自我革新。破解之道,关键在于把握“三化”方向——以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以绿色化引领可持续发展、以融合化提升系统效能。智能化推动产业从“制造”走向“智造”,以数据驱动创新,以算法提升效率;绿色化推动能源革命与生态优化,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化打通产业边界,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协同。唯有以“三化”为牵引,化外部风险为创新动力,化内部矛盾为转型契机,方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
厘清“三化”内涵:把握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逻辑主线
第一,智能化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智能化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引擎。《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群体突破,数字要素正加速渗透生产、流通、管理、服务等环节,推动产业组织、生产方式与竞争格局系统性重塑。智能化的核心在于以数据为新的生产要素,以算法为关键驱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主要载体,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柔性化、精准化,推动传统产业“提质焕新”、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未来产业“加快孕育”。
智能化能够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根本在于实现了要素结构的重组与效率机制的跃升。微观层面,人工智能释放传统要素潜能,推动劳动者与机器协同、决策智能化、配置精准化;中观层面,企业组织加速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型,跨产业、跨区域协同更加紧密,形成共创共享的产业生态;宏观层面,智能化助推产业结构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转变,实现传统产业“存量革新”与新兴产业“增量突破”相互促进。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和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我国在“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上具备独特优势。面向未来,智能化将在技术创新、制度供给与场景拓展的协同推进中,持续为我国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第二,绿色化是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绿色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建议》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绿色化的核心在于以绿色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为牵引,推动生产方式、能源结构与消费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从实践维度看,绿色化通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重塑产业体系的结构与效能。降碳是根本路径,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推动高耗能产业加快低碳转型;减污是关键环节,加快污染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生产过程绿色化、清洁化;扩绿是战略空间,依托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与自然资本培育,拓展绿色产业边界,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增长是最终目标,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和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增长动能。当前,我国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持续壮大,绿色化的发展逻辑正从“环境约束”转向“发展引擎”。以降碳固底线、以减污提质量、以扩绿增动能、以增长强支撑,我国正在实现从高速度向高质量、从高消耗向高效能的历史跃升,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第三,融合化是释放系统效能的“关键杠杆”。
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优化的“关键杠杆”,是提升系统效能、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动力。《建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构建高效协同、优势互补的新型产业格局提供战略指引。融合化的实质在于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实现技术的深度嵌入以及要素的跨界流动,从而释放全社会的系统性效率红利。
在实践路径上,融合化正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环节由“产品导向”转向“服务导向”:智能装备、生产性服务、工业设计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比例持续上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产业上云”“企业上链”:据部分统计,全国已有超过77%的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成果亦日益凸显,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高效流动。融合化的发展逻辑正在从“要素叠加”迈向“系统重构”,这不仅重塑产业链、创新链的组织方式,更深刻改变生产关系与治理体系。通过融合发展,传统产业获得新动能,新兴产业形成新集群,未来产业孕育新赛道,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更紧密交融。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强融合,正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相辅相成、协同共进,构成推动产业体系跃升的新质生产力范式。智能化赋能创新驱动,绿色化塑造可持续优势,融合化提升系统效能,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推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与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以“三化”协同为路径,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与安全性的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唯有把准“三化”方向、深化“三化”协同,才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构筑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能。
协同推进“三化”落地: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业根基
第一,强化创新驱动,锻造“三化”发展的“强内核”。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协同落地的根本引擎。面对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格局,谁能在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在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抢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等战略高地,以科技创新塑造新竞争优势。对我国而言,强化创新驱动,关键在于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创新体系。要坚持需求导向与基础研究并重,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耦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系统效能。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以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夯实“三化”发展根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持续不断的动能。
第二,分类推进产业提质,以“三步走”壮大产业动能。
实现“三化”落地,关键在于分类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良性循环。要坚持传统产业“固本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系统思路,统筹推进结构调整与动力重塑。传统产业要以技术改造为抓手,深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和能源结构,推动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重点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释放万亿级市场空间。新兴产业要以集群化发展为路径,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完善产业链布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创新驱动和规模效应双轮共振。未来产业要以前瞻布局为导向,超前部署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方向,培育新增长极,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老树发新枝”“新树成林”“新芽破土”的动态演进,推动产业体系整体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第三,优化要素保障,构建“三化”发展的良性生态。
“三化”协同落地,关键在于筑牢要素生态、优化制度保障。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并行,强化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统筹协同,完善从研发投入到成果转化的支持链条。通过健全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工具,为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供精准支撑。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行业壁垒与地区分割,优化营商环境和产权保护机制,让资本更有效率、人才更有活力。与此同时,要锻造一支懂产业、能实干、善创新的干部与企业家队伍,推动政企协同、产融结合、科创互动,营造开放包容、共生共赢的发展生态。优化要素保障,不仅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持续落地的制度保障。唯有让创新之火常燃、实业之根常青,才能汇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与持久的增长动能。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引擎。面向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战略部署,凝聚“实业兴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共识,以“三化”实践激活实体经济的澎湃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巩固强国之基,汇聚复兴之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谱写实业兴国、强国筑基的时代篇章。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
附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73356373401010738/?wid=17633458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