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工作 > 正文

教学工作

[科研] 教育部重大项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课题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 2009年05月12日 编辑:

校新闻网讯(记者皓月 摄影玉君)512日上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课题研讨会在我校行政楼222会议室召开。

该课题是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由我校党委书记王玲主持,课题组成员有我校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中心主任廉思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博士后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博士郑敏,清华大学数学博士许琪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胥琳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沈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学博士文荣,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刘漪和经济学博士吴老二等。

研讨会由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郑俊田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教授,我校党委书记王玲,校党委副书记杨逢华教授,科研处处长叶文楼教授等出席研讨会。

我校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中心主任廉思博士代表课题组汇报“动态预警体系”一期工程主要成果和二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清华大学许琪元博士就“动态预警体系”三维动态模型作专题汇报。

据介绍,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动态预警体系(The Dynamic Prewarning System for University’s Stability)简称DPUS体系,是一套针对高校范围内各主体的安全稳定情况进行预测和报警的数据处理系统。DPUS体系秉承“扁平设计、快速反应、网络控制、覆盖全面、系统关联、整体应对”等原则,从“危机事件、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三个维度,按“安全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四个类别,对不低于50项的具体指标进行采集,通过“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上报系统、回馈响应系统”四个模块展开工作,实现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信息采集、信息记录、信息处理、迹象监测、预警发布、工作响应、信息反馈”等多项功能,并以“平安指数”和“预警级别”等直观的方式将工作成果予以呈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认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课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将现代前沿学术和务实紧密结合,二是将先进技术与中国本土特色紧密结合,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他还从舆情研究、网络传播、主题分析、事中干预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教授对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祝贺。他从政治学研究角度提出,要进一步开拓研究思路,认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课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对各级地方政府更具有实用价值,希望课题组能够将技术手段、量化指标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为政府和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我校科研处处长叶文楼说,“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课题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虽然是社会学范畴的课题,但是研究人员来自各个高校各个专业,通过跨学科合作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认为在理论研究上还要加大对策研究的力度,并表示科研处愿为推进课题研究提供相关支持。

课题主持人王玲书记在研讨会上说,“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课题一期研究成果富有成效,二期的研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研究理论的创新。要研究中国特色的稳定理论,新时期社会稳定的要素不断在变化,维护安全稳定要有新思维、新理论。第二,研究影响安全稳定的要素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经济需求、社会需求等都也在不断变化,影响安全稳定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动态预警”要根据不同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分类。

王玲对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及课题组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一要根据课题任务明确分工。二要边研究边发布,及时发布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三要加强舆情体系的分析、研讨,通过案例分析进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四要扩大研究范围,建设成一个社会安全要素监控系统,争取尽快为国家、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王玲表示,自己作为课题负责人今后将全力以赴加强合作交流,争取更快出成果。

与会人员还就课题研究中的“时空分析模型”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