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供稿)2007年暑假刚刚开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召开了全体教职人员大会,对教师的学术岗位定位进行了专题研讨和宣讲,标志着酝酿半年之久的教师学术岗位定位计划正式启动。这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实施计划,对学院今后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随后的学院全体教工会议上,林桂军副校长针对此次教师岗位定位计划,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对学院学科建设应达到的国际水准,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多重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勉励全院教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有志气,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建设一个具有国际高水平学院的目标。
赵忠秀院长详细解读了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师资岗位规划(征求意见稿),强调了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做到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把教师学术岗位定位计划落到实处,鼓舞教师的工作热情。
制定并实施教师学术岗位定位计划的背景是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提升学院的竞争力,争夺主动权。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深刻地认识到学院在学校学科建设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建设好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不仅关乎学院的发展,对整个学校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辐射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形成高水平的学科群,为建设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夯实基础。50多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及其前身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际贸易学科代表了国家水平,并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面对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竞争,学院的学科建设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不足表现为领先学科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学术研究相对比较封闭;教师的来源结构单一;学科集聚效应尚没有形成;应用性研究在服务社会方面影响力有限。
通过近一年来211工程二期验收,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验收以及新一轮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在分析国内其他高校学科建设各项举措的基础上,学院不断加强对国内外学科建设规律的研究,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到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调配好现有师资队伍、持续性优化师资队伍,以保障学科建设重点方向和新的学科方向的高水平建设,提高学科水平,突出特色。
此次教师学术岗位定位计划的确定,首先是清晰地定义了学院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即以经济学为基础,以应用经济学为重点,通过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在学科建设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学科高地,攀登学科高峰。
针对学院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现实情况,为促进教师的学术进步,此次教师学术岗位定位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师资成长机制,实施两项计划,即拔尖人才计划和学术骨干计划,冲击学术前沿。拔尖人才计划主要面向具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进入该计划的教师应当成为学术的核心力量,经过5年的历练具备成为长江学者的基本条件,考核的指标包括五年内主持一项国内纵向或国际科研基金项目,发表五项重要学术的贡献,包括五年内完成三个国际发表(国际双向匿名杂志,以SSCI收录论文为参考标准)或完成两篇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经济学领域排名前20%的核心学术期刊),获得至少一项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此外,拔尖人才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学术同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术骨干计划主要面向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以及的教师,考核目标是以五年为考核周期,完成五篇学术发表,其中有三篇是国际双向匿名杂志发表。为解决一定程度上科研与教学收入差距上的矛盾,调整教师评价机制,引导向科研倾斜,对进入学术骨干计划的人才可减少教学工作量,经济上给予科研补贴。
教师学术岗位定位计划与即将实施的教师岗位管理改革进行有效的对接,以保护和鼓励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学院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统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院和谐发展,追求学术卓越目标,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成为一个有着较大国际影响的学术组织。
根据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科发展规划,此次教师学术岗位定位计划围绕八个学科领域重点展开,包括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运输与物流、数量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对每个学科都确定的学科发展目标、学科发展方向、师资队伍配备(包括主方向师资和配合师资)、学科发展策略以及配套支持措施,明确提出了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学科的几个主攻方向。对于学院的教师,分别确定了每个人的学术主攻方向,兼跨的学术领域,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定位和努力的方向,检验的标准。
根据工作进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将在下学期开学前启动拔尖人才计划和学术骨干计划人员遴选工作,本着个人申报和学院考核的原则,确定人选,落实工作任务和待遇,并与岗位管理工作有效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