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贸大活动 > 正文

贸大活动

中国金融学院举办第二届中美银行业圆桌对话会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4日 编辑: 刘海军

校新闻网讯(中国金融学院供稿)10月19日下午,中国金融学院举办第二届中美银行业圆桌对话会。对话会邀请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Allen Berger教授,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罗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研究员,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李伟平教授,中国金融学院孙宇辰副教授等嘉宾参加圆桌讨论。中国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海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陆利平副教授、中国金融学院范中杰副教授、郭家睿讲师等50余位学院师生参加圆桌会议。会议由中国金融学院银行管理系旷纯副教授主持。

张海洋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表示,当前全球银行业正处在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与可持续性风险,正在重塑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中美银行业圆桌对话汇聚了来自学界、业界与政策部门的杰出代表,旨在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同探讨中美银行业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Allen Berger教授分享了关于美联储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实施成效的研究。他指出,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事件揭示了高利率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错配的脆弱性,美联储推出的BTFP计划以“按面值抵押、无风险加价”形式提供流动性支持,有效缓解了存款外流压力,部分抵消了信贷收缩效应。Berger 教授强调,这一经验为全球金融监管者提供了有关非常规流动性政策如何维护金融中介稳定的重要启示。

温彬教授围绕双循环格局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重构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银行业也应积极响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和资产负债表重构。一方面在负债端持续夯实核心负债基础;另一方面在资产端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消费提振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金融体系向更加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罗煜教授从银行分支网络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角度分享研究成果。他指出,尽管金融科技加速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但物理网点的地理多样性依然在缓冲货币政策收紧、稳定存款来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支布局越分散的银行越能抵御资金外流、维持信贷供给,从而提高体系的抗冲击能力。他建议,在推进数字化的同时,仍需关注银行物理网点的稳定功能,以防范区域性流动性风险。

李广子研究员从中小银行风险特征与治理机制出发进行发言。他指出,当前中小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可控,但盈利能力下滑、流动性风险上升和非信贷风险增多的现象值得警惕。他强调,应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市场化退出与并购重组机制,建立多层次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同时通过差异化监管与资本补充政策增强其可持续经营能力。

李伟平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发言。他介绍了基于图神经网络(GNN)与大语言模型(LLM)的企业信用风险预测体系,通过构建企业间投资、担保与资金流的多维图谱,实现了更高精度的违约识别。在人工智能辅助下,银行可在保持合规与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提升信贷决策效率,为普惠金融注入新动能。

孙宇辰副教授从历史与制度视角,探讨了银行业发展的三大基础:技术、人才与信任。她指出,电报等信息技术的普及降低了交易成本,科举废除释放了人才红利,而爱国主义情感在早期金融体系信任建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数字金融时代,信任依旧是金融体系的核心资产,应通过制度透明度、算法公正性与公众沟通机制来重塑金融信任。

会议最后进入到圆桌讨论和交流环节。师生们就“区域银行风险与银行稳定机制”和“银行网点价值与中小银行发展”等问题与现场嘉宾展开讨论。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撰稿:范中杰 审稿:王茂斌)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