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日报》2025-10-22)

张磊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三个专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内陆地区突破地理局限、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扩大高水平开放,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论断至关重要。实践中,应将对内统一市场制度规则与对外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紧密衔接。贵州正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大胆探索新路径,全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将理论指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统筹内外市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贵州正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步伐。产业合作领域,通过中老铁路物流园,贵州轮胎在老挝建设生产基地,实现“境内关外”保税加工,带动当地就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技术赋能方面,“数字澜湄”平台向柬埔寨输出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提高了水稻单产,为柬埔寨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教育交流层面,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促成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贵州呈现多点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监管创新方面,推行“智慧海关”系统,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制度型开放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职业资格互认机制,吸引了高端人才流入,为贵州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握历史主动,以制度型开放破解内陆发展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直指内陆地区开放困境的核心——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贵州深刻认识到制度创新的关键作用,通过制度创新重构开放逻辑。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推动贵州从“地理边缘”向“制度前沿”转变。在贵阳国际陆港,“一单制”多式联运改革成效显著。该改革将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无缝衔接,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缩短了“黔货出山”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为贵州特色产品走向世界开辟了快速通道。在数字贸易领域,贵州敢为人先,率先开展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试点,建立科学完善的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与新加坡数据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实现医疗、气象等领域的跨境数据交易。这种制度型开放实践与“构建数字治理新体系”的要求高度契合,为内陆地区参与全球数字竞争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坚守人民立场,以民生导向释放开放红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在贵州的开放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具象化为多个维度,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开放发展成果。跨境电商成效斐然。通过建立海外仓网络,刺梨汁、苗绣等贵州特色产品成功销往国际市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服务贸易扩容提质同样成果丰硕。在贵阳综合保税区,检测维修、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创造了高技能就业岗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绿色金融与生态价值共生,是贵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层逻辑。黔西南州把万峰湖山水资源转化为信用资产,通过低息绿色贷款修复水域,碳汇交易激活价值,产权融资反哺治理,形成“资源—资产—资本”闭环。在入境旅游领域,贵州抓住“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精心打造“黄小西吃晚饭”旅游黄金线路,开发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非遗体验产品。2025年上半年,入境游客大幅增加,旅游综合收入显著增长,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生动诠释了开放发展必须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贵州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

附原文链接: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510/22/content_16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