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供稿)2021年6月5日,由我校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主办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0年校庆系列活动项目之“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与会嘉宾及师生就双循环格局下如何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学院副院长毛捷教授为研讨会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谷克鉴教授,我校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东升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产业经济与经济学说史教研室副主任杨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副院长、《政治经济学季刊》执行主编、社会科学学院李帮喜副教授,《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王政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谢莉娟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谢谦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张昊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洪愧副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冯志轩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何召鹏副教授进行了精彩发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与了研讨会,并参与交流。
首先,由谷克鉴教授做报告。谷教授介绍了向量和复分析的数学方法应用于国际经济学两大识别问题中的数值计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即实证视角的国际分工源泉和规范视角的贸易利得,认为亦可用于比较生产率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数值计算,以解决该问题缺乏严谨数学模型的缺陷。我们不曾熟悉的行图像和列图像方法为上述计算提供了有效工具,对比较生产率或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实际数据构造的向量则需要获取单位向量,即向量的归一化,从而利用单位模的向量构造的极坐标予以表达。接着,谷教授介绍了复分析中的利器——欧拉恒等式;在欧拉恒等式的基础上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利用具有单位模特征的极角识别不同国家特定产品的比较优势。最后,谷教授提出将上述研究向多维拓展,从而运用科学数值计量方法解决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识别问题。
刘东升教授介绍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及赋能效应,并提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刘东升教授提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RCEP市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
杨振教授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的事实,讲述了3个地方政府竞争的故事,深入分析了地方竞争的复杂机制,提出了引导地方为高质量发展再竞争的启示:真简政、放实权,央地财权和事权关系再调整,以及规范政府之间的竞争等。
王政武副社长就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中国乡村振兴可以从发展的动力、任务、思路以及目标四个方面进行转向,从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空间三个角度进行空间重构,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
谢莉娟副教授从流通的视角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行了解释,剖析了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三个现实问题,探讨了国民经济循环的流通主体与机制,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提出畅通大循环的主线之一是流通效率的提升,推动流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及其微观机制创新,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此外,李帮喜副教授构建了一个理解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的框架,通过与美国和日本循环模式的横向对比,讨论了中国新循环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可行路径。谢谦副研究员介绍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及当前研究的热点。张昊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对国内市场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及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影响的研究成果。刘洪愧副研究员介绍了双循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中国实践。冯志轩副教授从双循环角度分析了农业价值转移、剩余利用与中国的工业积累。何召鹏副教授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探讨新发展格局。最后,陈福中副教授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
研讨会聚焦现实问题,以中国的实践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各位专家学者从多角度深入分析了如何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探讨了如何妥善解决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一步促进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值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在学校和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庆系列活动平台,“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研讨会上我院师生与学界同仁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大家围绕主题建言献策,贡献真知灼见,观点异彩纷呈,有利于我院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持续推动政治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学术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贡献贸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