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英语学院财经新闻专业师生参加2016年清华大学财经新闻论坛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06日 编辑:

校新闻网讯(英语学院供稿) 数说经济发展,图绘经济蓝图。2016527日,一年一度的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环球资源厅隆重举行,我校英语学院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国际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钱晶晶,英院教师张淑玲应邀参会,并带领该院财经新闻专业本科二、三、四年级共8位同学参加本次论坛。

参会师生合影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网络空间的中国经济报道与信息传播”。来自牛津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中国日报社、彭博新闻社等中外教育机构与媒体界的专家济济一堂,从经济新闻的国内外报道、我国对外经济传播等视角,结合媒介融合、数据新闻以及虚拟现实的应用与发展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网络平台上的中国经济报道与信息传播。

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中心副主任、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中方主任杭敏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兼斌致欢迎辞。本次论坛分上、下午两场,共4个议程,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资深学者与财经新闻记者参与了讨论。

论坛的第一议程为“网络空间的经济信息传播”。英国牛津大学路透新闻中心研究主任Robert. Picard教授就“网络空间经济信息传播的国际研究与产业探索” 主题进行发言。瑞士苏黎世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Cinzia Dal Zotto教授、清华大学杭敏教授针对经济信息传播的路径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分别论述了个人见解和团队学术研究成果。Zotto认为,财经新闻报道应进一步实现专业化细分、确定目标受众并结合语境进行多角度解读。杭敏则展示了目前中国经济传播的核心议题和典型事件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媒体对于“十三五” 规划、“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热点事件的报道情况,提出财经新闻报道领域受众诉求与媒体报道内容间存在差距等问题,呼吁广大媒体进行针对性报道。

嘉宾发言

论坛的第二个议程为“国内与国际视角中的网络空间经济报道”。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财经新闻项目主任Jane Sassen教授、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柯荣宜分别从西方和中国的角度,分析了中外媒体对于同一中国经济事件的不同角度解读。彭博新闻社纽约分部总编辑裴忻介绍了数据新闻的发展情况,并强调数据揭示事件本质的功能。

下午的活动分为“网络空间经济报道与传播的前沿技术与实践发展”和“财经新闻与经济传播教育发展研讨”两个议程。在“图绘经济蓝图”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项目联合主任、原美国新闻记者论坛主席 Rick Dunham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经济报道中的信息图像可视化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包括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的创新应用,以及多媒体融合报道的成功实践。

在“数说经济发展环节,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项目特聘教授 Lee Miller分享了他在经济报道数据挖掘与分析方面的经验。他认为,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判定什么是新闻,有勇气去挑战所谓的共识。国家外文局专家、前华盛顿邮报数据可视化设计师 Pam Tobey做了题为《经济报道中的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应用》的演讲,就可视化思维方式和设计细节给出建议,并介绍了一系列在线制作互动图表和颜色选取的工具。

我校学生认真做笔记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钱晶晶与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国内高校的财经新闻教师代表就财经新闻教育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入研讨,钱晶晶深入、详细地介绍了我校英语学院财经新闻学科建设与研究的情况。最后,杭敏作总结发言,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钱晶晶发言

延伸阅读部分参会同学感想

“参加本次清华财经新闻论坛非常有幸,这次活动扩大了我的视野,让我对目前中国财经新闻领域的发展瓶颈和外媒对中国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有了新的认识。面对财经新闻记者的收入低于公关从业者的残酷现实,教授们一句“金钱不是万能的”看似调侃却严肃认真,引发我们思考,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财经新闻领域的巨大发展空间。挑战越大,机会越多,希望我们未来能够在这一领域尽绵薄之力,共同成长。”

——英语学院财经新闻专业14级学生熊婧文

“媒体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我们新闻专业的同学应当和奋战在一线的新闻记者们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利用各种时新工具把经济数据背后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传达给受众,这是职业道德,同时也是一种情怀和操守。”

——英语学院财经新闻专业14级学生张菡芝

“这次论坛中,既有来自学界的声音,也有来自业界的回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杭敏教授以清华新闻传播学院做的量化和质化研究,展示了清华在“十三五规划”、“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SDR”等相关议题上对于传媒业的思考,她提出要尊重传播规律,加强互动回应,提高传播效果。中国现有6.88亿网民,我们生产信息消费信息,这对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专业性、批判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必所有媒体人站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十字路口,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

——英语学院财经新闻专业13级学生黄思卓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