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国际学院供稿)为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亲身感受工程建设者和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与大爱精神,11月25日,国际学院直属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分子及部分群众共同观看了重大现实题材电影《天河》。影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主题,全景式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团队、一线工程建设者及沿线移民整体风貌,再现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库区和沿线移民搬迁、引水管线穿黄工程、建造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场景,反映了南水北调的艰难与曲折以及水利工程人员的艰辛付出,极具现实意义。
与以往主旋律影片惯常塑造的高大全形象不同,董望川、周晓丹、江浩等形象虽不完美,却是极为真实可信的。作为夫妻,又同为工程的重要建设者,董望川与周晓丹为工程忙于各自工作,聚少离多,面临着工作、家庭、亲情等多重压力,身体会吃不消,感情也曾出现问题;作为技术专业人员,江浩一方面感激并钦佩恩师董望川的敬业、执着与无私奉献,另一方面迫于生活压力以及自身追求,选择跳槽到高薪企业以谋求更好的薪水与发展;作为普通人,董望川面临着住在库区的亲属带来的情感压力,要求亲属带头执行国家既定政策的同时,也会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利与利益,不再单纯是冷冰冰的高大上形象;作为库区移民,丹江人民在牵涉到搬迁补偿、迁移祖坟等问题上斤斤计较,却在最后关头为了保护烈士陵园而自觉自发的选择迁移祖坟,表现的情真意切。在种种矛盾、压力、纠结、困难之下,工程的建设者们没有只顾自己的小家小利,而是摈弃前嫌,同心协力,最终攻克了各种难题,顺利完成了所有工程任务,让北京市民喝上了清澈甘甜的汉江水。他们代表和塑造的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默默奉献、实实在在的南水北调工程人员和库区人民。正是这种真实,由衷地感染和感动了观众。
广大党员干部观影后感慨万分。有人说:影片特别让人感动,不仅仅在于南水北调浩大的工程、水利史上的种种技术奇迹,更在于这位大工程中协调管理的艰辛,在于团结一致、其利断金的精神;也有人感慨:五十余年水利梦,南水北调终成功,利国利民千秋业,红旗精神万载颂。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资源,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水抗争的历史。早在半个世纪前,南水北调还只是一个宏大构想,当时限于技术和人力等诸多因素,这项浩大的工程难以实施。今时今日,南水北调已经成为现实,又有几人能想象得出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水利工程人员为此付出的巨大艰辛。他们几代人都为了实现这个构想而努力,从而成就了这项惠及上亿群众的水利工程。
遥想当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奋斗,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在南水北调的伟大工程中,无数个“大禹”同样为了万千民众饮水,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默默奉献、艰苦奋斗,在他们身上闪耀的正是新时代的大禹精神。这种精神是甘于奉献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大公无私的精神。正是工程建设者们无私践行和大力弘扬,大禹精神才能在新时代闪耀辉煌的光芒,指引和鼓舞着我们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共同努力和奋斗。
做人不忘本,饮水当思源。今天,我们在享受南水北调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亦不能忘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建设者和无私奉献的库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