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郭宇杰)2008年11月5日晚7:30,第一届北京市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高校辩论赛初赛第一轮在我校宁远模拟法庭精彩开赛。本届辩论赛以弘扬校园文化、展现自我风采、启发思辩智慧、规划美好未来为主旨。第一场的对阵双方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评委组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文香、北京理工大学研工部部长肖文英、物资学院研工部部长宋晓欣、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石刚以及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赵巍五位专家组成。我校研究生部主任、党总支书记杨长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谭洁、陈博、秦莹作为嘉宾也出席了本次辩论赛。
辩论赛盛况空前,对阵还未正式开始,模拟法庭早已被我校学生和从北京交大赶来的“亲友团”围得水泄不通。在秋风吹响了毕业生新一轮就业、择业的号角的时刻,辩手们围绕“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哪个对研究生择业更重要”的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正方北京交通大学所持的观点是个人需要对研究生择业更重要,而我校的反方代表队则认为社会需要起主导作用。

正方:北京交通大学

反方:对外经贸大学
在辩手们简短而精彩的自我介绍后,辩论赛正式开始。由于本次比赛辩题富于生活色彩,所以开篇立论并没有在理论的层面上过多纠缠。正方一辩立论准确提出个人需要主导了择业,因为社会岗位繁多,但是否能选择适合自己工作完全依赖于是否对自己的个人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判断。而反方一辩分点陈述,认为以社会需要为标准择业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能缓解就业压力。双方发言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在展示个人反应能力的攻辩环节,双方攻防转换有序,用尽全身解数争取把握辩场主动。正方来势汹汹,一开始便以“我择业而非业择我”反诘,而反方镇定自若,巧妙避开锋芒,用“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适应社会需要’”强势压倒正方。正方穷追不舍,继续发难:“如果社会需要研究生变成什么样,他就变成什么样,难道研究生是变形金刚吗?”风趣的比喻博得现场观众的掌声和笑声。双方一问一答、一攻一辩,现场气氛瞬时达到白热化。
相比于紧张激烈的攻辩环节,自由辩论环节的精彩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八位辩手们的洞察力和迅速反应能力在短兵相接中尽显无疑。正方开门见山,指出工作是由社会调配的,但是择业还是由个人决定。反方立即辩驳:“个人需要不稳定而且千差万别,如果坚持不正确的个人定位,将会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危害。”正方毫不示弱,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认为“大学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目的就是帮助毕业生开发潜能、把我自身、提升自我、准确定位。”反方引经据典,引用马克思的话“个人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正方以毒攻毒,引用毛泽东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双方你进我退,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中不乏睿智幽默。整场辩论赛被推向高潮。

现场气氛活跃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重担落在了双方第四位辩手身上。他们总结陈词时坚守己方论点,重提对方的弱点,扩大辩战成果,为各自的观点锦上添花。
接下来是观众提问。现场观众热情高涨,问答互动的激烈程度与攻辩不相上下。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文香代表评委组点评本场辩论赛。她对各方的精彩表现表示祝贺,并表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和良好语言风度给评委组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她认为,关于研究生在择业时什么因素占主导,双方机会其实是均等的,希望本场辩论赛能使研究生在将来择业过程中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进行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本命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整体表现是正方语言表达犀利,逻辑性强,配合良好;反方态度谦和,柔中有刚,充分利用了专业知识。但双方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即未能抓住对方在辩论过程中的弱点进行反击,使之成为自己辩论的有力武器。纵观整场辩论赛,我校反方因稍显被动而略逊一筹,正方北京交大蟾宫折桂。最佳辩手由北京交大四辩官科获得。

评委组与参赛选手合影
晚8:30,辩论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