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5-05-22)
校新闻网讯(国际关系学院供稿)在国际关系学科体系里,国际谈判相对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三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贯穿其中:一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还不高;二是案例选择的本土化还不够丰富;三是国际谈判教学共同体的国际化水平欠缺。基于此,本文将对上述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课堂教学实践化
作为一门教授谈判理论和技能的实用性课程,学生对国际谈判课程的期待通常是“学以致用”,即能将课程理论知识熟练用于现实谈判实践,遇到实际问题时真正具备谈判的高阶能力,而不只是一味地“背书”。传统课堂大多采用理论传授和静态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使得谈判学知识抽象化并与实际生活疏离。目前国际谈判教学过程中大多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真实的谈判情境,未能有效还原国际谈判的真实场景。
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模拟国际谈判是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国际谈判情境的关键手段。通过精心设计谈判背景、角色分配和议题设置,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国际谈判的实际过程,增强了国际谈判的代入感和互动性,使课堂“活”起来。模拟谈判立足国际谈判理论的核心知识,采用难度渐进式、知识进阶式的设计方式,尽量涵盖多种形式的模拟练习,如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个人谈判和团队谈判、冲突谈判和调停谈判、政治谈判和经济谈判等。组织学生进行代表不同国家利益谈判各方的角色扮演,深度体验各方的利益博弈、策略调整、谈判技巧及文化差异,区分国际谈判的不同情境及应对方式,从中理解国际谈判的本质、类型和核心要素,提升国际谈判的战略思维、关键技术和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本土化
在国际谈判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谈判案例和既往经验,用以参考解决当下的问题。案例教学注重情境还原,引导学生分析国际谈判中的关键节点、决策逻辑和影响因素。学生通过案例阅读、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等方式展开,使其深入了解谈判背景和过程,以及谈判各方的诉求、利益、策略和技巧等。但是,在国际谈判学教学过程中,现有国际谈判成熟案例多为西方经典案例,而中国对外谈判的实践案例较少。因此,在国际谈判教学本土案例上,要将中国实践、传统文化和新兴议题融入国际谈判教学,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案例,实现“一线案例进课堂”。例如,可以采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或合作的谈判案例,使学生从中了解到中国企业与共建国家企业的合作模式、政策法规、利益诉求及文化差异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此外,还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等方式和途径,邀请本土谈判实践者向学生讲授真实的谈判案例、操作技巧和实战心得,推动国际谈判案例教学本土化。
在案例教学中要融入课程思政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外交大局意识,激发学生未来代表中国政府或企业参与国际谈判、促进国际沟通、实现互利共赢的热情。例如,运用“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等传统文化思想,启发学生区分分配型谈判与整合型谈判,并学会因势导利地将一个分配型谈判转化为一个整合型谈判。“和而不同”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偏见,在文化多样性前提下寻求共识;“合作共赢”则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实现双赢。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案例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为国际谈判理论讲授注入新的内涵。
教学共建国际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交往能力,在国际谈判教学中需要构建跨区域、跨学科的国际谈判教学共同体,以此推动国际谈判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深度融合。例如,组建“全球国际谈判教学分享平台”“跨国国际谈判云课堂”等,围绕全球性问题、新兴议题、国际热点话题开展联合教研,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与标准化实训方案,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有机衔接。
基于充分国际化的国际谈判教学共建平台,在教学中进一步融通跨文化同伴学习法。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教师讲解、教材文字、案例视频等理解不同文化的特征和跨文化谈判特点,这种方法相对静态、笼统,往往导致学生对“他者文化”的认知形成定势或产生偏差。在跨文化同伴学习的过程中,中外教师合作编写体现双方文化背景和谈判风格差异的案例,尽可能地还原现实中跨文化谈判的真实情景,鼓励中外学习伙伴通过邮件、视频等方式开展模拟谈判练习。跨文化同伴学习法为学生切实体会文化多样性开拓了道路,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找到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信任的方法。跨文化谈判教学国际合作范式使学生得以在跨文化语境下深入洞察国际谈判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触摸跨文化的奥妙并练就出色的跨文化谈判技能,并有效化解国际谈判中的文化冲突,对谈判中显露的文化差异予以共情。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撰稿人:赵鸿燕 审稿人:柴佳琪
附原文链接:https://news.qq.com/rain/a/20250605A099AT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