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经济时报》:(王志民)“朋友圈”不断扩大 开放动力更加强劲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2日 编辑:

《中国经济时报》:(王志民)“朋友圈”不断扩大 开放动力更加强劲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5-08-01)

决胜“十四五”锚定高质量系列述评(4)  本报记者 吕红星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出口退税政策,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7月18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合作共赢局面持续拓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缩减,制造业领域准入限制已全部“清零”,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等服务业领域开放试点有序开展。22个自贸试验区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单边开放,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建交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高质量实施RCEP,积极推进加入CPTPP、DEPA进程。2024年我国与自贸伙伴(含港澳台)货物贸易占比达到了43%。

制度型开放“更上一层楼”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7月16日—20日,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本届链博会共有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1家企业和机构参展。链博会“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范”更强更足,既彰显了各国工商界人士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共同诉求,也体现了中国强化全球产业链韧性、凝聚合作共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诚意和决心。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放不仅仅是边境开放,而是要实现全面开放。链博会就是全面开放,不仅仅是接受标准,其核心在于通过主动对标国际规则推动国内制度变革,推进国内治理体系改革,而非仅接受外部标准,从而形成“开放+改革”的良性互动,以构建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

“十四五”期间,国内外市场联动互促更加紧密。一方面,更多优质商品服务进入中国,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特别是连续举办进博会和消博会,2021—2024年,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中国的大市场为全球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各方宾客到中国来旅游购物,感受到“中国购”的魅力。组织了“购在中国”活动,特别是优化了离境退税政策,2024年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77.8%,“中国游”的流量转化为“中国购”的增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月20日,中国—东盟双方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双方达成的标准互认机制就是制度型开放新的突破。

例如,达成各自缔约实践中最高水平的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在标准和规制领域互融互通的重要体现,为区域产业融合升级注入强大动力。首次承诺在制定自身标准时可参用对方标准,鼓励承认彼此的合格评定结果。首次就竞争和消费者保护设立单独章节,成立专门委员会,强化竞争立法和执法合作,并纳入在线消费者保护、旅游消费者保护等新规则条款,更好地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在RCEP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红利叠加下,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3.02万亿元,同比增长9.1%,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8%,双方继续保持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外贸韧性更强

应该看到,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外贸受到的冲击和承受的压力很大,成绩来之不易。美国不仅发动了贸易战,同时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对中国实施遏制和打压,有1300多家中国企业被美国列入制裁的实体名单,加之,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但内外压力之下,中国经济表现出了强劲的韧性。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个大的台阶,2024年是6.1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长了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在服务贸易方面,服务贸易规模首破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时,我国外贸更加多元化,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典型现象。我国对美出口,占我国出口比重从2020年的17.4%下降到2024年的14.7%,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下降9.9%,但整体出口增长7.2%。

“‘十四五’期间,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出口额突破1.06万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外贸新引擎。”王志民表示。

“十四五”期间,外贸新业态潜力也持续释放,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2.7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67%。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跨境电商通过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制定、优化数字贸易营商环境、设立离岸数据中心等举措,促进了制度型开放。例如,探索跨境数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数据流动互认机制,以及在自贸区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这些都为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中贡献了制度方案。

“‘十四五’期间,中国跨境电商凭借供应链韧性、政策支持及技术创新实现逆势增长。如海关通关便利化改革缩短物流时间、海外仓网络全球布局分散风险、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升级提升竞争力,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外贸韧性,使中国在全球贸易波动中仍能保持供应链中心地位。”洪勇进一步表示。

“十五五”时期会更加开放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王志民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对“十五五”时期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一,以加大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提升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的话语权。“十五五”时期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主动引领全球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提高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方面的能力。

第二,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促进新局面。“十五五”时期既要通过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更要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和生产基地。

第三,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极大地激发内生动力。“十五五”时期需通过开放倒逼要素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优化,让“制度红利”与“市场活力”形成合力。

第四,聚焦产业升级,巩固原有优势,开发新优势。“十五五”时期需持续支持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领域研发,推动电动汽车、光伏等产业从“规模领先”到“技术领跑”,同时培育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极,避免依赖单一品类。

第五,提升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竞争力,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同时,“十五五”时期要在数字贸易领域推动数字内容、云计算服务等“走出去”,同时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数字安全等配套体系。

“‘十五五’时期,要让市场在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起主导作用。同时,需要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博弈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未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中国会更加开放,从而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白明表示

附 原文链接:

https://jjsb.cet.com.cn/show_539711.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