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日报网:第十三届北京洪堡论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2日 编辑: 张新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2)

中国日报网9月22日电(记者 潘一侨) 2025年9月20日下午,第十三届北京洪堡论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大厦二层成功举办。本次主题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承办。

日本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洪堡论坛创始成员薛进军,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北京交通大学唐代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廷洲教授,浙江大学阙明坤研究员,媒体记者嘉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师生出席论坛。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森教授主持专题报告环节。薛进军在题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与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报告中表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能否吸引外国学生来定居和学习。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城市建设涵盖人文、地理、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方面,需要寻求多维度均衡发展,才能有利于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发展,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在文化传播方面,关键人物的挖掘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哲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发挥关键人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提升中国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关键点。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兴趣与人才,强调兴趣培养是科学研究的根基,教育家精神能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展望方面,中国需在人文建设、文化传播、学者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教育家精神培育、关键人物思想传播、城市环境优化等路径,最终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

高书国在题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理论创新与建设策略”报告中表示,世界教育中心是在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或城市,是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想创新中心、教育改革策源中心、高质量教育发展中心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中心城市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区域教育中心城市、国家教育中心城市、国际性区域教育中心城市和世界教育中心城市。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陈建伟研究员在题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理论逻辑与战略价值”报告中指出,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知识、科技与人才的跨国流动已成为驱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能。要理解并引领这一趋势,我们必须聚焦于一个关键概念—教育中心城市(延伸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其理论逻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世界范围的大逻辑。当今的全球体系是一个相互连接的巨大网络,例如生产网络与全球价值链。其增长动力与稳定结构需要诸多关键节点来引导和配置资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正是这样的战略节点,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汇聚、整合并开发顶尖的知识、人才与创新要素,为全球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其次是跨国交流网络中心逻辑。为了有效履行节点功能,这些地方必须从一个普通的连接点,升级为功能强大的“中心”。这意味着它们不仅需要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集群,还必须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活跃的创新产业以及开放的文化环境。只有成为真正的“中心”,才能在全球人才与知识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第三是城市承载的逻辑。承载这一“中心”功能的最佳载体,乃至最现实和唯一的载体,就是城市。城市是创新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它为思想的碰撞、跨界的合作以及知识的产业转化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教育与科研的卓越,最终必须深度融入城市经济生态,才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因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在全球格局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们必须以城市为抓手,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能够跻身世界前列的教育与创新高地。这不仅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原珂教授在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全球实践及对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启示”报告中指出,世界教育中心城市,简言之,就是指在教育供给机会、教育各类资源、教育发展质量、教育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教育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城市或城市群。一个健全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教育当下的发展力与贡献力,也应关注教育旨向未来的支撑力和包容力。实际发展中,教育发展与城市建设二者具有互动关系。教育发展力和贡献力注重教育对城市的贡献,教育支撑力和教育服务力注重城市对教育的支撑。教育发展力、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和教育包容力这四个一级指标侧重不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

为探索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全球教育中心城市的客观图景,进而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供参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成立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汇聚多个研究领域专家,历经一年时间,通过反复的研讨探究、严谨的指标设计与多轮论证推敲,最终构建起一套兼具国际可比性、学术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性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成果“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于会上发布。排名发布环节由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禹彤研究员主持。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牵头人黄海刚研究员发布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榜单。她指出,从评价结果来看,中国是亚洲教育中心城市分布最密集、整体排名最靠前的国家,共有16个城市入选,北京、上海分别位列榜单第3位、第9位,跻身前10强;日本、韩国的教育中心城市均为首都或经济中心城市,如韩国首尔排名第5,日本东京排名第13,体现教育资源与城市发展的深度绑定和相互赋能。从国家来看,美国入选城市数量最多,以19个城市位居榜首,中国以16个城市位列第二。此外,德国(7个)、英国(4个)、瑞士(4个)、加拿大(4个)、韩国(3个)、澳大利亚(3个)、瑞典(3个)、荷兰(3个)等国有3个及以上教育中心城市入选。法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印度有2个城市入选。从各大洲分布来看,欧洲以39个城市占据榜首,成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最多的大洲;亚洲以29个城市位列第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北美洲以24个城市位居第三;大洋洲、南美洲、非洲分别有4个、2个、2个城市入围100强。从排名层级上看,中国城市形成了清晰的梯队。第一梯队为排名前十的北京(第3)和上海(第9),第二梯队为排名11-30位的香港(第12)、深圳(第27)、杭州(第29)。第三梯队为排名31-100位的广州(第37)、南京(第47)、澳门(第48)、武汉(第49)、成都(第53)、台北(第60)、西安(第65)、重庆(第66)、天津(第71)、合肥(第84)、长沙(第85)。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入围城市呈现“东部引领、多点开花”的格局。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卢福永副研究员进行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2025)”的第二部分发布,他对指标体系逻辑及学理进行分析,介绍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其中教育发展力重点衡量城市教育体系本身的发展水平;教育贡献力重点衡量城市教育体系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教育支撑力重点衡量城市对教育体系的支撑能力和程度;教育服务力重点衡量城市提供的软硬件服务、开放水平、治理能力等,其对于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从教育发展力、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教育服务力四个维度,分别展示各一级指标前100城市排名、前20城市二级指标得分以及中国城市在其中的表现。

他指出,综合排名进入前100的城市中,共有16个来自中国。分析这16个中国城市四大一级指标表现,发现中国城市在教育贡献力、教育支撑力维度总体拥有突出表现,在教育发展力领域表现良好,但部分城市在教育服务力领域存在短板和不足。从三级指标来看,中国城市在城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专利授权数量、顶尖学术论文数量等关键指标中都有较为亮眼的表现,但在国际会议数量、留学生规模等教育服务力下的三级指标方面,仍有进步空间。对于结果,从四方面进行解读。在教育发展力方面,中国、美国、德国教育发展力前百城市较多,波士顿伦敦北京领跑头部阵营;在教育贡献力方面,排名前五的城市在特定维度具有其优势,中美占据前百半数席位;在教育支撑力方面,前百城市多来自亚洲国家,头部城市各有优势;在教育服务力方面,欧洲城市数量及水平皆优,中国城市尚有提升空间。

圆桌论坛环节由“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苏丽锋研究员主持。高书国、唐代盛、李廷洲、阙明坤、陈建伟、原珂、薛新龙等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教育中心城市建设”展开对话。高书国首先对“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其具有开创性价值,尤其是在数据获取和体系构建方面,体现了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他强调这项研究不应止步于数据“体检”,更要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问题,解决中国城市在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具体方案。

此外,他建议后续的研究可以从不同城市特征进行分层分析、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最终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唐代盛认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研究为城市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一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研究,肯定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尤其是教育服务力指标下城市的环境宜居对教育的支撑作用。同时,他也提出了在现有指标体系下,未来可以增加对教学质量本身的考量、将社会捐赠和校友投入纳入衡量教育投资的范畴、增加城市医疗条件等建设性意见,并希望这项研究能在未来做得更深入、更全面。

李廷洲指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是一项极具文化自信和战略意义的创举,为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设置议题、发出自身声音提供了平台。他强调,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不能盲目崇拜西方,而应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逻辑,并警惕现有国际指标对中国的局限性,因为这些指标往往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在教育公平和学业水平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最后,他建议该研究应连续出版、多语种发布,从而持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让世界以更全面的视角了解中国的教育发展。阙明坤认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研究具有大视野和大格局,充分体现了“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核心思想,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支撑纳入评价体系,体现教育对城市的贡献以及城市对教育的支撑两个关键视角,这与以往单纯关注教育内部指标的研究思路有很大不同。他强调,研究不应只停留在数据量化层面,未来需要结合定性分析,以深入解释一些看似“反常”的城市排名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可能存在“异步性”,借此探讨教育中心城市与经济强市之间可能并非是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从而为公众和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

陈建伟阐述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的核心理念,即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并将其作为衡量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标准。他指出,该报告的评价体系旨在反映城市在教育、科技和人才方面的综合实力,并认为这三者构成了教育与城市共生关系的核心,三者的紧密结合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陈建伟介绍,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到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理论跃升,其重要意义和创新在于,它将单一的教育机构或教育集群的影响力,提升至与城市整体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战略高度。这是一种从“点和线”到“面和系统”的理论升华,强调了教育已经跃升为城市发展生态系统的源发性驱动力。这一理论视角的创新为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具操作性和战略性的指引,即通过城市这一综合载体,整合教育、科技、产业、人才、文化等多元要素,形成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创新引擎,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原珂提及,“教育支撑力”主要指城市软硬条件对未来教育及其发展潜力的支撑作用,是衡量某一城市教育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毋庸置疑,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一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科技、先进文化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集聚地。这需要融入科技前沿,不断以科技成果打造新赛道、涌现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而科技与创新和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故教育支撑力重点突出“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专业人才”方面的人才支撑和“城市人口规模及青年占比”方面的人口支撑。“教育服务力”是指城市通过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多元交流、保障环境安全,为不同群体提供公平、开放、可持续教育机会的能力。教育服务力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城市教育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故教育包容力重点通过“公共服务”“开放交流”和“环境宜居”程度等指标来测量。我国主要城市(即使北京、上海等)在教育开放交流交往、留学生规模和国际教育服务等方面还存提升空间,这也是今后需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未来我国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立健全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同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及城市,更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

“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评价”项目组成员薛新龙副研究员表示,“教育发展力”反映城市教育系统为实现其教育目标、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具备的内在动力、资源基础和未来潜力的总和,不仅代表该地区当前时期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时期城市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排名结果来看,全球城市教育发展力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波士顿、伦敦和北京,这些城市不仅通过完备的教育体系保障教育机会,同时也在教育教学质量和经费保障方面占据领先。此外,全球城市教育发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牛津(第六)、剑桥(第八)的教育发展力表现优异,说明拥有世界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城市教育发展力的提升存在较大的贡献作用。“教育贡献力”反映教育对于城市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赋能情况,体现了城市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人口禀赋和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性,城市的经济表现、科创成果和人才发展情况越好,这一维度的评分就相对较高。从排名结果来看,中国城市在这一维度表现突出,共有三座城市进入全球前十,分别是北京(第一),上海(第六)和深圳(第九);此外,其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人才中心,例如旧金山-圣何塞(第二),以及东京(第三)、新加坡(第四)、首尔(第五)、波士顿(第七)、纽约(第八)、伦敦(第十)等城市的教育贡献力均进入全球前十,表明教育发展与高端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集聚存在紧密联系和促进作用。

论坛期间,多位与会专家围绕“全球教育中心城市”的评价体系、发展路径与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一致共识:“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强”的首次发布,构建了具有国际可比性和引领性的评价体系,为全球教育布局与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参照,对我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未来,项目组将继续深化研究,拓展数据维度,优化评价模型,持续跟踪全球教育中心城市动态发展,陆续发布“欧洲教育中心城市100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中心城市100强”等报告,推动更多国际对话与合作,为全球教育高质量、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附:原文链接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09/22/WS68d08baea310f07257749b6f.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