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2025-11-28)


11月22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系列活动:世界视野与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旨在汇聚学界智慧,探讨新世纪文学研究涌现的前沿命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李桂玲出席活动并致辞。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院长邓如冰主持。
赵忠秀谈到,举办本次大会是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期待与会学者深入交流,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促进新世纪文学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白烨表示,信息科技浪潮正在重塑新世纪文学格局,面对变局,他呼吁构建“大文学观”,以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自主话语体系。李桂玲提到,《当代作家评论》创刊40多年来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现场从未缺席,希望持续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平台。
本次研讨会共有7场主题报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贺绍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季红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荣聘教授张志忠,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刘岩7位专家学者聚焦前沿、凝聚共识、碰撞思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担任学术主持。他阐述了会议举办的背景,表示对新世纪文学进行历史化总结与研讨,既是文学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前辈学者的深切期待、推动新知识谱系生成的重要举措。

贺绍俊谈到,新世纪文学已进入“文学泛化”与“后人类时代”的新阶段,面对AI带来的挑战,他乐观地表示,人类文学将以源于生命体验的独特个性,在与AI的共生中持续发展。陈晓明在报告中梳理了“历史化”研究的两条路径,呼吁学界重视理论建构,以推动研究方法“再历史化”的思考与实践。季红真从文体形式的角度切入,通过解析四部经典作品,指出新世纪小说正发生“文体的新自觉”,巩固着文学的文化主体性。张颐武在发言中谈到,新世纪文学历经20余年发展,已在文学结构、生产传播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发生转变,亟需在新的历史视野下重估与阐释。张志忠从代际视角切入,分析“50后”至“80后”不同代际作家的创作路径,认为他们都以“诉说者”姿态积极回应时代变迁,共同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转型的壮阔图景。李遇春认为,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研究需要回到五四新文学的起点,审视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旧、雅俗、左右”三大结构性矛盾,并致力于在“中国式现代性”的框架下化解矛盾,以建构新世纪文学的总体史观和自主知识体系。刘岩剖析了当前“新东北文学”研究中的视野局限,通过解读王安忆作品揭示东北书写的另一种可能,指出东北不仅是老工业基地,更是早期改革的思想前沿阵地,为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主题研讨环节由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杨丹丹主持。参与圆桌研讨的学者们就“新世纪文学历史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了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谈到,知识体系建构需回应“时代之问”,并平衡文学的历史性与超历史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早表示,应扩大文学的定义,将泛化的文学性纳入研究视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则认为,研究的关键在于以新的价值尺度去“认领”而非简单“历史化”未被充分言说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刚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揭示了新世纪文学在家族叙事、革命叙事等领域发生的转型。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秉持开阔的视野与坚定的文化立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曹霞通过对“70后”作家历史书写的分析,指出代际研究对历史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从学术史角度,阐释了新世纪文学研究与前辈学者学术工作的延续性。山东大学教授赵坤则认为,在共识形成之前,应保持开放态度,以完善文学史。
本次主题研讨中,学者们围绕“新世纪文学历史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两大核心议题,从价值尺度、研究范畴、历史视野与代际经验等多重视角展开深入探讨,在理论方法与研究实践层面都展现出建设性与启发性。

此外,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3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围绕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进程,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分论坛议题广泛且前沿,展现了当前学界研究的广度与锐气。学者们的报告既涵盖对乡土叙事、新世纪诗歌、散文美学等传统文类的再审视,也聚焦AI写作、科幻小说、网络文学、戏剧媒介化等新兴创作与传播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特设青年学者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发声舞台,他们以新颖的视角探讨了改革开放叙事、非虚构写作等议题,展现出扎实的学养与创新潜力,为论坛注入了新鲜活力。

本次学术研讨会汇聚学界智慧,通过多元视角的深度对话,不仅对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进程进行了前沿梳理,更在AI挑战、文体自觉与代际经验等关键议题上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共识,显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正迈向一个更具主体性、创新性与国际视野的新阶段。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4tnYGL2mdO2LzTwwWwe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