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运》 2024年第11期)
苏丽锋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标,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出要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提⾼发展的就业带动⼒。这标志着我国就业政策发展进⼊新的阶段,也要求未来就业政策有更多新突破,出台更多新举措。
《意见》对未来就业⼯作提出的新要求
《意见》不仅强调了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性,还对就业领域⼯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与过去的就业政策相⽐,呈现出以下⼏个显著的不同之处。
战略定位与导向的升级。《意见》⾸次将⾼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标,并将其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就业政策从过去的保障就业向促进⾼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转变。过去,就业政策更多地关注于如何保障基本的就业机会,⽽《意见》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就业的质量与稳定性,提出了⼯作稳定、收⼊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更⾼要求。
政策协同与宏观调控的强化。与以往相⽐,《意见》更加注重政策的协同性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要求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形成政策合⼒,以提⾼发展的就业带动⼒。这种跨领域的政策协同,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就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意见》还强调了对重⼤政策、项⽬和⽣产⼒布局的就业影响评估,以确保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就业因素。
产业结构与就业协同性的增强。《意见》在产业结构与就业协同性⽅⾯提出了更⾼要求,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创造更多⾼质量就业岗位。这与过去“⼀⼑切 ”的产业政策相⽐,更加注重了产业与就业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产业升级与转型,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重点群体就业⽀持体系的完善。《意见》特别强调了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持体系的重要性,针对⾼校毕业⽣、退役军⼈、农村劳动⼒等重点群体,提出了针对性的就业⽀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见习实习等常规服务,还提出了创新性的就业帮扶措施,如⿎励⾼校毕业⽣投⾝重点领域、重点⾏业就业创业,⽀持退役军⼈围绕国家重点扶持领域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就业增收空间等。
创业与灵活就业环境的优化。《意见》要求优化⾃主创业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等⽀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同时,还⽀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和服务⽀持。这⼀新要求体现了对⾃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新兴就业形态的认可和⽀持,更加注重创业与灵活就业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旨在通过优化创业环境、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激发市场活⼒和社会创造⼒。
就业服务与监管体系的升级。《意见》提出,要健全精准⾼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加强⼈⼒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公安、民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对,将政策和服务主动精准推送给⽤⼈单位和劳动者。这⼀新要求旨在提⾼就业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降低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与过去相⽐,这⼀新要求更加注重利⽤现代科技⼿段提升就业服务⽔平,并为建⽴健全⾼质量充分就业统计检测体系和开展评估⼯作提出了新要求。
促进⾼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路径
《意见》为就业⼯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要顺应国家战略布局,规划好就业⼯作的实践路径。
构建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治理新范式。就业优先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深刻体现了国家对就业问题的战略考量。在宏观经济治理的复杂体系中,就业被置于政策议程的核⼼位置,要求在制定与实施财政、货币、产业及价格等多维度政策时,实现跨政策的深度协同与共振,以此汇聚成⼀股强⼤的就业促进⼒量。为落实好《意见》提出的新要求,未来需要构建就业效果综合评估框架。该框架旨在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评估流程,确保每⼀项重⼤政策与项⽬的推进,均能在其规划与执⾏阶段考量对就业市场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这⼀框架不仅要求我们对就业数量的增长给予关注,更强调对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就业稳定性的增强进⾏全⾯评估,从⽽推动构建⼀个就业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倡导⼀种“就业导向型政策设计”的新理念,即在政策制定的初期阶段,就将就业影响作为关键考量因素,通过科学预测与动态调整,确保政策实施能够最⼤化地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有效规避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下的就业⽣态链。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构建⼀个跨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全⽅位就业⽣态链,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此⽣态链的构建,不仅是对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绿⾊化改造,提升其就业吸纳能⼒的简单要求,更是⼀场深刻的就业结构调整与就业质量提升的变⾰。它要求对传统产业进⾏⾰新,积极布局以⼈⼯智能、⼤数据、清洁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使这些领域逐步成为未来就业市场的“新蓝海”。服务业作为就业市场的“超级蓄⽔池”,其多样化、⾼品质的发展对于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要通过促进⽣产性服务业与⽣活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进⼀步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此外,可尝试构建⼀ 套 “就业⽣ 态 链 评估与优化机制”,全⾯评估不同产业、各个环节对就业市场的贡献,确保就业⽣态链的稳健运⾏与持续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就业环境提供有⼒⽀撑。
激发经营主体活⼒,稳岗扩岗双轮驱动。在促进⾼质量充分就业这⼀宏观经济⽬标中,经营主体,尤其是国有企业,应当承担起领头⽺的关键⾓⾊,积极发挥其在保障就业⽅⾯的引领作⽤。政府需要通过⼀系列精⼼设计的政策激励机制,有效引导国有企业主动履⾏其社会责任,致⼒于维持并扩⼤就业岗位,确保劳动⼒市场的稳定性和韧性。对于那些在就业创造与⽰范引领⽅⾯表现突出的企业,政府应实施更为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倾斜性⽀持政策。除了传统的⽤地保障和⽤⼯⽀持外,还可以探索实施税收减免、研发补贴、信贷优惠等新型激励措施,以⿎励这些企业加速扩⼤⽣产规模,开辟新的就业增长点。与此同时,⼩微企业作为就业市场的 “⽑细⾎管 ”,其灵活多变、创新活跃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吸纳劳动⼒的重要⼒量。政府应深⼊挖掘⼩微企业的潜⼒,通过构建全⽅位、多层次的企业发展服务体系,为⼩微企业提供从创业辅导、融资⽀持到市场开拓、技能培训等⼀站式服务。政府还可以探索实施“就业联盟”计划,⿎励不同规模、不同⾏业的企业之间建⽴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新的就业岗位。
区域协同,打造就业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破解就业不均衡问题的核⼼策略,其深远意义在于通过战略性布局与精准施策,重塑就业资源的空间格局,催⽣出⼀系列就业集聚区与增长极。这⼀过程不仅是对资源进⾏优化配置的深刻实践,更是推动就业市场均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劳动⼒市场注⼊持续稳定的发展动⼒。针对⽼少边穷等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应实施更为精准且强有⼒的政策扶持。具体⽽⾔,可以通过推动产业转移与升级,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适宜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从⽽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与活⼒。同时,继续因地制宜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的⽣产⽣活条件,还能为就业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政府还可以探索实施“就业驱动型扶贫”策略,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就业援助等多种⽅式,提升当地居民的就业能⼒与创业意愿,帮助他们融⼊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稳定就业与收⼊增长。同时,⿎励并⽀持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打造全⽣涯技能精进平台,拓宽技能⼈才成长快车道。在⽇新⽉异的市场环境中,终⾝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就业韧性和核⼼竞争⼒的基⽯。要构建⼀套深度嵌⼊职业⽣涯各阶段、对接个⼈成长与技能跃迁的培训体系,需要企业、⾼等教育机构、专业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深度协同,形成开放共享、互补互促的培训⽣态⽹络,精准满⾜劳动者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技能需求。同时,必须打破传统⼈才评价体系的束缚,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的衔接,为技能⼈才搭建起⼀座宽⼴的职业晋升通道,激发其职业潜能与创新活⼒。加⼤对技能⼤师⼯作室、劳模⼯匠创新⼯作室等⾼端平台的⽀持⼒度,使之成为技能⼈才施展才华、激发创新潜能的舞台。当前,数字经济、绿⾊经济、康养经济等新业态正成为孕育就业新机遇的沃⼟,应紧抓新兴产业发展契机,通过精准⾼效的技能培训、前瞻性的政策引导、多元化的服务⽀持等措施,助⼒劳动者快速适应新岗位、掌握新技能。
精准施策,助⼒青年与特殊群体就业。在促进⾼质量充分就业视野下,⾼校毕业⽣、退役军⼈、农村劳动⼒及经济困难⼈员等多元就业群体构成了社会就业⽣态的关键要素,其就业状况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是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对这些群体在就业市场中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采取创新性的就业帮扶策略,以实现就业促进的精准化与⾼效化。具体⽽⾔,需依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构建个性化的职业导航体系,通过智能匹配技术与⼤数据分析,为每位求职者提供定制化的职业路径规划,提升其就业竞争⼒与职业满意度。同时,可以引⼊“创业孵化云⽣态 ”概念,搭建集政策咨询、资⾦⽀持、市场对接、技能培训于⼀体的创业服务平台,为有志于⾃主创业的群体提供全⽅位、⼀站式的创业扶持,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活⼒与潜能。针对⾼校毕业⽣这⼀⾼发展潜⼒群体 , 应实施“国家战略融⼊计划” ,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励其积极投⾝科技创新前沿、乡村振兴⼀线、公共服务领域等国家重⼤战略与基层服务岗位,将个⼈职业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个⼈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这⼀计划旨在构建⼀种“价值共创、发展共享 ”的就业⽣态,实现个⼈职业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构建⾼质量充分就业的监测与评价体系。《意见》强调了构建⾼质量充分就业的监测和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这是推动就业⼯作⾼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对就业状况的全⾯刻画,需要构建⼀种“量质双优、协调并进”的新型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要囊括就业数量指数与就业质量指数两⼤核⼼指标,还需要引⼊协调度评价⽅法,以衡量就业数量与质量的协调性。为了揭⽰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动态波动特征与区域差异,应该尽早实施就业动态监测,及时捕捉劳动⼒市场最新动态。未来可以依托⼤数据与⼈⼯智能技术,构建实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实现对就业市场的监测,跟踪识别就业市场中的潜在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就业风险进⾏预警与政策应对,从⽽确保就业市场的稳健运⾏与⾼质量发展。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附:原文链接
https://web.app.workercn.cn/news.html?id=4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