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宝齐简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退休教师,学校首批“银发辅导员”、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特邀党建组织员、“饮水思源”计划发起人、宝齐校友公益基金创办人。
校新闻网讯(党委宣传部记者 赵文凤 王溢雯)在惠新东街10号院的教室里,于宝齐老师如数家珍地回忆着那些凝聚温暖力量的点滴。这位不断在新领域发光发热的退休教师精神矍铄,他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北京时间”与“学生时刻”的双重节拍。
1975年,于宝齐老师从部队复员,主动选择来贸大工作,至今已为贸大工作超过五十年。他的爱人同样也在贸大退休,儿子儿媳则是贸大本硕毕业生,他们一家拥有两代的贸大缘分,他们在各自岗位坚守着贸大情怀。

精准滴灌:做学生成长的“知心人”
2021年5月,已退休的于宝齐老师积极响应学校开展的特聘组织员招募工作。四年来,于老师出色地完成了学生党员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各项党务工作,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岗位中,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心系学生,和不少学生都成为了“忘年交”。
“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判断题,而是需要多维坐标系定位的分析题。”毕业季,一位在入党谈话环节结识的研究生,心怀忐忑地联系了于宝齐老师。她的面前摆着两个选项:回家乡某银行工作,或南下闯荡。于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连夜联系了多位贸大校友,在总行工作的师兄为她讲述金融改革现状;深耕外贸领域数十年的从业者与她分析外贸交易数字化转型趋势。如今,这位学生每一点的进步和变化都会和恩师分享,她在贸大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但是得到的帮扶并没有结束,于老师戏称叫“扶上马送一程”,这份持续关怀让她在钱塘江畔找到了“第二故乡”。
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于宝齐则展现了另一种育人智慧。这个英语口语相对薄弱、面试屡屡受挫的会计专业男生满怀期待地向他信任的于宝齐老师寻求帮助。“当所有人都在教他补齐短板时,我却注意到他的长板正在闪光。”于宝齐老师敏锐捕捉到这个学生特有的品质: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对数字异常的敏感、守口如瓶的谨慎。他鼓励这名学生参加特殊岗位选拔。当录用通知书抵达时,他发来的微信让于宝齐老师眼眶微湿,珍藏至今:“您让我相信,安静的力量也能守护万家灯火。”如今,小树苗正在茁壮成长且自信满满。这位学生主动联系于宝齐老师,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提供帮助。
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于老师总是能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祝福。他对学生未来选择的关心,为学生的奔波忙碌,以及学生尘埃落定后的诚心庆祝,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有学生真诚地写道:请于老师一定好好照顾自己,毕竟你是那么多人的光。愿所有人都给予你温柔的力量,就像你曾经给予我的一样。
饮水思源:做校友反哺母校的“联络人”
“我从1996年至2006年在研究生部工作,作为当时全校唯一的研究生辅导员,曾经先后带过数千名学生。2014年我即将退休,学生们为了回馈母校,同时也希望回到母校还能见到我,提出设立一个奖助学金,名字就叫‘宝齐校友饮水思源导师计划’”。这个由于宝齐与1996级研究生韩长宪、1997级研究生叶迈等十余位贸大校友共同发起的“一对一”帮扶计划,正在书写贸大校友反哺的新篇章。十年来,“饮水思源”计划分三次募集超过人民币110多万元,分三期资助并辅导了八十名贸大本科生。目前,第四期计划已在策划实施。

在前三期计划中,为了更好地帮助这八十名学生,团队除了基金管委会十几位研究生校友以外,还招募了近百名研究生校友导师,这些人一起同行了十年,并将继续走下去。“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导师们自己也收获颇丰。一是懂得了感恩,回报母校。二是奉献社会,获得成就感。三是在导师团队里结识了新朋友,毕竟他们的专业跨度覆盖全校,年级跨度超过十年。加入导师团队后,他们从素昧平生的同学,成了工作中的合作者。他们之间的缘分如同校园里刻在墙上的那个动人的句子一样:在贸大遇见你,是我一生最美丽的风景!
毕业于1999年、在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任职的校友韩长宪回忆到,团队开始组建的时候,于宝齐老师谦逊地表示命名为“饮水思源导师计划”即可,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我们是因为对于宝齐老师的感情才聚到一起的,不可能不加他的名字”。韩长宪说:“于宝齐老师称贸大学子为‘亲学生’,是实实在在,纯粹朴素地将学校当成家,学生当成家人”;毕业于2003年、在天元律师事务所任职的校友杨宁谈到,当年玉树地震的时候,许多不幸的受难者成了孤儿,贸大校友不仅提供了捐助,而且会带着学生去陪伴他们。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募捐活动中,有一个学生家长表示自己虽然不是贸大的校友,但是深受贸大校友的故事感动,也希望自己能为有意义的活动提供一些支持,“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此刻有了具象写照。毕业于2000年、在苹果公司任职的校友叶迈的十年感悟是:十年内,最开心的事是在每期的项目启动和总结聚会中,在逐步扩大的导师群里都能找到同样的面孔,每期的项目都有和社会紧密结合的创新尝试,每期都能加深我们对贸大新生代的认知,并加强我们和学校更多的链接。十年前爱心种子刚刚种下时,我们都没有去想象十年后会怎样,大家只是脚踏实地地一起摸索和尝试。毕业于2000年、在德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任职的校友池轶婷希望“00后”同学们申请“饮水思源”项目奖学金,通过实践项目,多与现实世界的、愿意反哺母校的校友们交流,为自己打开走进社会前一扇特别的窗,寻找自己的路。这就是代代贸大人“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真实尝试。

春风化雨:做传承教育精神的“接力人”
最近,学校启动银发辅导员工作,让有过辅导员工作经历的退休老师和在校学生结成对子,发挥老教师阅历丰富的优势,协助现任辅导员开展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这件事于宝齐老师举双手赞成。在2024年8月,他就曾跟随学校暑期千村千企千红小分队,前往位于四川自贡的中化下属两家企业调研。这两家企业的上级领导曾是他以前的学生,知道他要亲自带学生去很是感动。尽管当时的四川自贡酷暑难耐,但校友企业精心安排接待,学生很满意,整体效果也非常好。于宝齐认为,银发辅导员这项工作可以持续开展,做得好既有利于维系各届校友感情,又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教育不是在课堂上按下暂停键,而是用一生来书写的进行时。”退休以来,于宝齐一直坚持推行校友导师制,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他以最朴素的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关爱贸大学子,传承教育精神。
暮色中的惠新东街,有一盏灯总是为学生们亮起。于宝齐依然乐此不疲地为迷茫的年轻人们答疑解惑。“春风化雨,桃李不言”,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他专注工作的身影。后辈教育工作者们向于宝齐讨教学生工作“真经”,他笑着说:“尊重学生,善意地推一把、扶一下,真心换真情”。
于宝齐老师在教育岗位耕耘五十载,带过数千名学生。在他看来,这些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却是赓续红色血脉的接力者,是贸大服务国家战略的储备军。窗外的梧桐树上,新芽与老枝交错生长,既有破土而出的生机,又有遮风挡雨的守候,更蕴藏着年轮里沉淀的滋养和力量。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这位老教师以不懈的步伐践行着不忘初心,以持续的温度证明:真正的教育,从来不会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