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标准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座谈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1日 编辑: 王峥

校新闻网讯(法学院供稿)2024年6月6日,在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支持指导下,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和市场监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座谈会”在我校成功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柳成洋出席并致辞。来自总局标准创新司、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的领导、专家参加会议并发言交流。座谈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梅夏英院长主持。

赵忠秀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标准作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国际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化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国家对于标准化人才培养十分重视,近年来发布多个政策文件,对加强高等院校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统的高校,始终致力于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依托与市场监管总局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在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天由法学院和市场监管研究院共同举办这次会议,邀请业内专家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凝聚共识,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也将为推进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

赵忠秀校长还对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几点期待。首先是标准化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要加强标准化知识体系中的概念、原理、方法研究,并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标准化学科建设需要综合多学科力量,通过跨学科合作、“专业+标准化”融合教育等,培养复合性人才。第三,要特别注重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出更多专业精、懂规则、善协调、外语好,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化人才,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市场监督总局标准创新司柳成洋副司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她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标准化人才培养作出了专门部署。去年底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标准化人才专项行动计划》,翻开了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新篇章,但目前开展标准化教育的普通高校以及培养规模还远远不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柳司长谈及,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从三方面推进标准化教育相关工作,一是继续推进专业和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工作。要在原来普通高校开展标准化工程专业基础上,推动普通高等院校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开展标准化+专业的融合教育,今年拟选几所高校进行试点。二是推进标准化人才教育师资培养。通过建设标准化师资培养基地,系统性开展标准化师资培训,切实提高标准化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三是加强标准化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优质教材,为全面推进标准化教育提供坚实基础。柳司长表示,加快在高等院校推进标准化教育,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工作,是回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重大举措,希望相关高校能积极推进,也欢迎包括贸大在内的相关高校积极参与上述具体工作。

座谈会专题交流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教授主持。相关专家就新时期标准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以及高校标准化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两大主题作了发言。

中国计量大学原校长宋明顺教授主要针对标准化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面对标准的多元发展局面,迫切需要加强标准化理论研究,就标准的概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形成共识;同时提出现阶段通过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师资,促进标准化人才培养规范化,推动教育部设立标准化教育指导委员会,系统推进高校标准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工商大学副校长侯俊军教授谈到,新时期标准的多元供给、标准从功能性需求到战略性需求、标准治理中的政府全面介入等,都体现出区别于以往的新特点、新趋势,这些变化必然对标准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产生影响。他认为,专业+标准化的学科建设是重要方向,独立设置标准化专业则需慎重。确立并加强标准化核心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

闽江学院法学院名誉院长柳经纬教授从法学教育与标准化教育的异同比较视角,谈了他对未来标准化学科建设的看法。他认为,标准化教育应借鉴法学教育的经验,既建立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逐渐培养标准化观念和意识,也要建立包括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在内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专业教育方面,他认为相关高校应结合行业、地方特色开展标准化教育,更好满足社会需要。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信息所所长、研究员王益谊谈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标准化教育的成熟模式,究竟应强化顶层设计、统一模式,还是给高校自主权,应进行系统思考。她建议可以立足需求,进行“菜单式”课程设计,供高校选择适合的模式。她同时认为,未来的标准化教育,需要关注两大重点:其一是吸收信息化、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进入标准化领域,其二是标准的大数据形成的新数据资产问题,包括确权、交易和定价等。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陶岚从用人需求的角度发表了对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看法。她认为,标准化人才可以分为工程标准化人才、行业标准化人才、企业标准化人才、政策研究性标准化人才,前沿创新性标准化人才。不同人才类型对于标准化知识体系的需求有相通性,也有差异性,高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标准化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应有所差异。

浙江省长三角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院张欢院长结合标准化工作,谈了标准化教育的二点意见。一是加强标准化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特别是应在大中小学生和各级领导干部中普及标准化知识、方法,以标准化推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二是要要以产业链为核心,围绕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标准化人才培养,做到产教融合,才能推动标准化教育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王春春副所长围绕《教育强国规划纲要》谈了对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看法。她认为应当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质量的标准化人才。要重视标准化教育的交叉学科特性,注重专业+标准化融合教育。另外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顺应人工智能的大潮流,重视教育数字化,同时应加强学生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的培养。

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教育研究中心顾兴全副主任认为,标准化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标准化人才的分类型分层次问题,否则必然导致目标不明确、培养路径不清晰。他提出,标准化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应培养标准化技能,普通高等教育则应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基于标准化人才的复合性、应用性特点,他建议增设标准化专业硕士或在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下开设标准化专业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副院长李丽研究员认为,目前我国国际标准化人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缺乏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产业、企业的国际标准化人才缺口大,参与国际标准意识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为此,她认为,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包括,加强国际标准化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推广专业+标准化的模式、基于标准化领域已有的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郝皓教授认为,标准是未来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至关重要。国际标准化人才需要专业、跨文化沟通、组织与协调等能力。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可以分类设置标准化课程,包括通识课(国际标准化教程、标准化战略与政策、国际标准化实施与案例)、专业课(标准化技术与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与认证)、实战课(标准选题与立项、起草标准、标准项目管理)等。

青岛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院长助理殷宪辉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情况,认为短短7年形成标准化专业本、硕、博士完整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得益于社会旺盛的标准化人才需求。目前仍存在缺少高水平师资、标准化实验条件不足、标准化专业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主管部门和同行业共同推动解决,为标准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校企合作主管陈国芬老师介绍了学校开展标准化“嵌入式”教育的情况,即通过开设标准化公共选修课、设立标准化强化班、与主体学院共建标准化方向等形式,推进标准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她认为,标准教育开展初期,规范课件、老师培训、注重实践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座谈会最后,李俊教授代表主办方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参加座谈会和精彩发言。他谈到,推进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贸大市场监管研究院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作为标准化领域的新军,希望得到更多支持。研究院也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热忱欢迎大家参与,共同为推进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