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国际中文教育(商务)实践与研究基地供稿)10月14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为“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大项目“国际中文教育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新路径研究”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校党委副书记张小锋教授、语合中心政策研究处处长刘兵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评议组。会议由该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中文教育(商务)实践与研究基地特聘顾问赵鸿燕主持,课题组成员参会。

校党委副书记张小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路径。他充分肯定了我校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显著优势,并要求课题组发挥我校“外”字特色,立足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努力产出可落地推广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在汇报环节,国际中文教育(商务)实践与研究基地主任郭德玉系统汇报了课题组织与基地建设情况,分享了基地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工作方法与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及“一院一策”等创新举措。首席专家赵鸿燕教授围绕项目背景与意义、总体思路与框架、研究重点与难点、实施方案以及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汇报,表示将聚焦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探索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赋能潜力。
随后开展的专家评议环节由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院长邓如冰教授主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选题重大、定位精准、价值突出。专家们就强化区域差异化研究、关注教育低龄化趋势、推动“人工智能+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加强案例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语合中心刘兵处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肯定了课题的重要意义和我校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并就研究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聚焦研究的实用化与案例化,推动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库”;二是大力推动数字化创新,积极参与世界中文大会等国际交流;三是要加快研究步伐,严格把控项目进度;四是要对标对表,强化协同,保持与语合中心等的密切沟通。
最后,赵鸿燕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与会专家领导表示感谢,表示将充分吸收宝贵意见,优化研究方案,力争产出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撰稿:吕铁炜 审核:郭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