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统计学院供稿)4月19日,统计学院26名师生党员前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千年运河路、百年树清风”,统计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邓文雯,科研秘书、党务秘书、硕士第一党支部书记胡灏楠,本科生辅导员、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王诗语等老师带队,本科生党支部和硕士第一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参加活动。

“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内,是以“扬正气、倡勤廉、促和谐”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巧妙地将廉洁文化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交汇了廉政文化、通州革命历史与运河文化,重点展示了大于成龙、小于成龙等清廉官员以及“甘棠镜鉴”、“密符扇”等主题雕塑,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深刻的廉政文化寓意。支部党员结合公园“清风廉语”区域的廉政主题雕塑开展微党课,以史为鉴、弘扬正气。

本科生支部党员赵乙丁为大家现场讲解古代漕粮质检体系的核心密钥——“密符扇”的历史。漕运鼎盛时期,每位负责验粮的官员都有独特的秘符图案,这些图案被印制在扇子上,便于管理和核对。“认扇不认人”的验粮规则,斩断了人情请托的腐败链条,使漕粮验收成为阳光下的透明工程。“密符扇”的运作机理,也恰是古代廉洁治理的微观缩影。

本科生支部党员李淩瑄为大家讲解通州第一党支部成立和发展的故事。通州第一党支部成立于1927年,第一任支部书记周文彬是中国共产党冀东地区早期的著名领导人之一,他参与组织了唐山开滦煤矿大罢工、冀东抗日大暴动等著名抗日活动,在华北抗日斗争的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革命事迹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本科生支部党员叶皆锐向党员们介绍“前于后于”的历史典故。清朝康熙年间,同名为“于成龙”的两位官员共治通州、共守清廉,成就了一段“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的官场佳话,民谣“前于后于,百姓安居”也被广为传颂。
硕士生第一支部党员朱思宇向大家讲解“甘棠镜鉴”的历史典故。古代西周时期,有个叫召公的官员经常下乡巡查,为了不打扰百姓,他直接在甘棠树下搭建“临时办公室”。他公正亲民,老百姓特别爱戴他,连他待过的那棵甘棠树都舍不得砍掉,还编成诗歌代代传唱,后来“甘棠”就成了好官、清廉的代名词。

支部党员结合微党课的内容开展廉政文化主题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从历史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筑牢思想防线,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锤炼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本次活动是统计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与硕士生第一党支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不仅加强了支部的学习交流,更使支部党员们体会到廉政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他们将在实际行动与日常生活中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奋力继承与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书写廉政教育与作风建设的新篇章。
附:师生党员活动心得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今廉洁精神的共振。周召公在甘棠树下听讼决狱、勤政爱民的微党课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如一面明镜映照古今,提醒我们“为官者当施德善政、清正廉明”。我意识到,以史为鉴而正衣冠,在日常生活中要恪守清廉本色,永葆赤子初心。
——李立策
此次支部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党课学习形式,将廉政教育融入自然与人文景观,使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统计学院的学生党员,“甘棠镜鉴”“前于后于”等历史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更激励我要努力学习专业本领,提高个人素质,将廉洁意识融入专业实践,让统计数据成为社会发展的清澈镜像。
——张锦杨
在主题公园的“清风廉语”区域中,瞻仰两位清廉官员的雕塑,聆听支部党员带来的微党课讲解,我仿佛看到了大小与成龙在通州抗震救灾、共治清廉的奔波身影。他们的事迹不仅镌刻在石碑上,更应铭刻于党员心间,时刻提醒我们要筑牢底线思维、永葆清廉本色,将优良作风代代相传。
——宋莛蔚
此次“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之行,让我对廉政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题微党课也使廉洁作风深入到每位党员的心中。今后我也将严守纪律红线,在实际行动中成为廉政文化的传播者,展现青年学生党员应有的时代担当。
——王永梁
(通讯员 邓文雯 王永梁 摄影 胡灏楠 宣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