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北京青年报》:(贾怀勤)土著记忆中密云城当年的模样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2日 编辑: 王峥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5-08-11)

我出生在密云,15岁前一直生活在密云县城关镇(现在的密云区密云镇),读书、工作后每年都回密云,目睹了密云城区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密云土著,我对密云城有鲜活的记忆,并且在15年前就形成了文字和草图,曾经在亲友圈里传阅,得到不少鼓励。我到过一些县城,更通过各媒体渠道了解到更多的县城,自忖密云城是众多城垣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感到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当年的模样。

独特的“双子卧目形如船”

我所回忆的密云城垣建于明代。1378年先建后世所称旧城,1576年又在旧城之东接建新城。两城横向相连,形成双子城郭,大致呈卧倒的“目”字状。此“双子卧目”布局,在全国府、州、县、镇的城垣中,当属罕见,或可称是我国城池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密云在旧城之东接建新城,与一则神话传说有关。古时密云城屡次受到白河和潮河洪水之害。相传有一游方道士建议,将县城改建成船形,可保无虞。于是县令请命上峰批准扩建城池。双子城郭既成,有如一条大船头朝东,安稳前行

从老地图上看,密云旧城呈西北缺角的长方形,南北长约一里半,东西距离略短。东、南、西三面开有城门。北城沿一立陡高坎而建,不设门。

新城为直角梯形,东、西城墙分别是梯形上、下底,北城墙是直边,南城墙是斜边,西、北两面城墙长一里有余。修建新城后,城池整体重心进行了北移:新城南城墙的西起点比旧城南墙向北缩进约半里,北墙则向北推进数丈。新城也是在东、南、西三面开城门。

很小的时候,望着高高的城墙和黑洞洞的门洞,感觉很有些神秘。村委会临时发布通知,来不及召开大会,就由人到东门城墙上,拿一个白铁卷成的喇叭作扩音器,沿城墙走动,边走边向城下喊话,这样的“土广播”能够覆盖整个新城。“门脸”连两城 另辟豁口成北门

值得提及的是,旧城北墙东延与新城西墙垂直相接,新城南墙西延与旧城东墙垂直相接,遂将两城连成一体,在两城之间形成一个南北狭长的夹道城郭。新城的西门和旧城的东门都被套在城内,前者称为“头道门脸”,后者称为“二道门脸”。之所以叫“门脸”,是因为它们只有一道门洞,不建瓮城。“头道门脸”和“二道门脸”间的街道称为夹道街。由新城东门大街经丁字街、夹道街、鼓楼东西大街这一通衢大道总共长三里

夹道街向北有路直达北城墙,辟城门,是为双子城郭的北门,这段路称北马道。夹道街向南有南夹道胡同直抵南城墙,尽头处又开了一个非常小的城门,门洞规模或如大户豪宅的院门,且其上无敌楼。

双子城郭的南面共有三座城门,旧城南门称为大南门,新城南门称为小南门,夹道南门称为小小南门;西门即指旧城西门,东门即指新城东门。东门、西门、北门、大小南门出于防御作战需要,都建有瓮城。西门、北门、大小南门瓮城的构造相同,外门的朝向都是沿主门朝向左旋90度,即分别朝南、西、东开门

1939年,潮白河大水灾,祸害密云和流域内数十县。白河在今黑坝根处冲决左岸堤坝,冲垮密云北门,幸北门至夹道街为一深槽无居民,才未遭受更大损失。20世纪50年代,嵌在原北门城门洞拱形上沿的石条清晰可见,其下堆满了城土和瓦砾。为方便出行,在新城北墙最西头打开一个豁口,遂成为后来的北门

记得小学二三年级时,我和同学们爬上城墙玩,先是从东门南侧斜马道登城,眺望城外远方。然后顺着城墙向两侧走,向南转过东南角,最远到达过南夹道;向北转过东北角,最远到达北门豁口。当时,城墙的基本轮廓尚在,各城楼地脚的巨石也还在,可以想象过去的城楼是多么巍峨。城头挖有纵向的壕沟,东北角还有一个大碉堡。密云城墙以大石条为基,本体是土夯筑成,外面包以青砖,内侧隔几十米就用砖砌一个宽约半米的梯带,自地面延伸到城头,以加固城体。我们看有大孩子沿这样的梯带爬城,就跟着学。这“砖梯”很陡,大约有70°,我们手扣脚踩,小心攀登,不敢往下看。小时候这种事是绝不能告诉家长的。

1956年拆除头道门脸,以后30多年里陆续拆除了所有城门和城墙。现仅保留住东门城墙的一小段,即如今新东路与东门大街交汇处的土墩。为防止它进一步坍倒,另以其他地方拆来的城砖补围。这里于是成了偌大密云城垣的唯一遗迹。

贾怀勤手绘密云城郭图1

商街集市烟火气 民俗文化氛围浓

旧城主干道为十字大街,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大街偏北。两条大街交汇处北侧建有鼓楼,砖木结构城楼上有铜钟、大鼓。以鼓楼为起点,往南为鼓楼南大街,往东为鼓楼东大街,往西为鼓楼西大街,过鼓楼门洞往北为鼓楼后街。

有两条较大的胡同与鼓楼南大街—鼓楼后街平行,东侧的是通城胡同—四眼井胡同,西侧的是南更道胡同—砖塔胡同。也有两条较大的胡同与鼓楼东大街—西大街平行,南侧是东、西鱼市口胡同,北侧不记得其名了。此外还有许多小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走向。鼓楼南大街是全城最主要的商业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聚集着好几家名店。

新城因城垣南墙斜扭,其街道也难周正。居中呈南北走向的,北段叫上营胡同,南段叫小南门街。东门大街东起东门,西与上营胡同南口直角相交。始自头道门脸的街道向北偏斜,与小南门街北口斜交,而这两个交点连起来的路段总称为丁字街。此外,除了东门内北侧有7条平行的胡同,其他胡同如玉皇庙胡同、裤衩胡同等多是斜道

密云城内的坐商分别在从东门大街—丁字街—鼓楼东大街转向鼓楼南大街这三里半的长街上,经营着日用杂货、布料、鲜肉和小吃等货品,还有中医药、西医、小旅社和大车店等各种服务业店铺。旧城和新城各有一个集市广场,主要是粮食交易、农副产品交易,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新鲜蔬菜由菜农和菜贩肩挑车推,从城外菜园运进城里,沿街叫卖,热闹极了。

我对过年印象很深,那时一到旧历新年前夕,家家户户扫房子、备年饭、贴对联、挂灯笼。除夕夜祭祖、聚餐、守岁。正月里,人们都穿上新衣,亲朋邻居互贺新年。鞭炮齐鸣,鼓乐喧天,花会(社火)搅动街巷,好戏连台上演。专业演员卖尽绝活自不必说,便是那些业余演员也演得认认真真、惟妙惟肖,舞台上除了才子佳人,第一次出现小二黑、刘巧儿等形象,社火队列里除了踩高跷、耍钢叉等传统玩意儿,第一次走来腰鼓队、秧歌队等,男女老少兴高采烈,整个城镇沉浸在京东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

贾怀勤手绘密云城郭图2

古建遗迹可见当年模样

昔日密云城的寺庙多分布在旧城西北部、新城北部和夹道北部。

古建首推“两衙两庙”,即旧城的县衙和文庙(孔庙),新城的武衙和关帝庙(老爷庙)。县衙在鼓楼西大街路北,衙门、大堂、后堂、东西配房皆完好,是县政府办公驻所。文庙在鼓楼东大街路北,曾改作制鞋厂,现为区文化馆。文庙占地四千多平方米,建有牌楼式大门、棂星门、两座并列的单孔小石桥、乡贤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学署、崇圣祠和启圣殿等建筑。大成殿通高10米,总面积181.48平方米,是仅存的文庙建筑物。

武衙是守备官署,位于东门大街北侧。上世纪50年代初,正厅房已无存,两厢由平民居住,大门和牌楼也全然损坏了,现石墩子还在,依稀可辨认当年状况。

此外,关帝庙与武衙前的练兵场相邻,门房、正殿、东西偏殿及庙前石狮子等物全都完好,当时已改作密云城关小学(简称城小) 的校舍。鼓楼后街尽头有真武庙,改作师范学校 。再后来道路扩建,仅留下一株古树立于路中央

东门外北侧有天齐庙,从遗存的石桥、石碑可以想象旧时规模。小南门外西侧有药王庙遗址。镇上还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清真寺。

其他老地方还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商会会馆戏楼,坐落在南大街路东,是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体系。里面是一座四合建筑,西面是戏台,南北东三面有回廊,回廊二层配有雅座。密云中学原址是富商的宁家花园,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前身是白坛书院。1950年代上半期,密云镇整体布局上还保持着老样子。密云进入新时期后,人们早出城晚入城,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乐操其业,街市上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附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5-08/11/content_441342.htm?div=-1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