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经济时报》:(吴英杰)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让城市有温度、更宜居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8日 编辑: 张新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5年9月8日)

“每天清晨,约上几位老街坊在楼下的小广场一起打太极。晨练结束后,去附近的社区菜市场选购一天所需的食材。”家住北京市某小区的张阿姨说,下楼就能有休闲锻炼的场所,有满足日常生活必需的菜市场、商超,生活方便多了。

张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大多数居民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最朴素的期待。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民对城市生活空间的追求已超越“有房住”的基本需求,转向了“居住品质高、心情舒畅、幸福感强”的更深层次需求。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并作出部署。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外在形象,更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高品质生活空间是藏在生活细节里的幸福感

“出小区步行3分钟就是幼儿园,每天接送孩子不用横穿马路,这是我换房时最看重的一个因素。”刚搬入新家半年的年轻妈妈李敏说,她在选房时把“15分钟生活圈”作为硬指标,希望有步行可达的菜市场、社区医院、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如今,李敏每天下班接上孩子,还能顺路在社区菜市场买齐晚餐食材,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住房的舒适性是居民最为关注的核心需求。“去年,我购置了一套精装修住房,开发商预装了智能家居接口,现在只需通过语音就能操控灯光和窗帘,对我们上班族来说,这实在是太方便了。”90后王浩对小区的户型设计感到非常满意,“89平方米的三居室,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窗户,采光条件比之前租住的老房子要好得多。”

对于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体现在“看得见的改善”中。“过去,楼道墙面剥落严重,每逢下雨天,漏水问题尤为突出。政府投资实施了外墙保温工程,并对楼道进行了重新粉刷,同时加装了电梯,让我们老年人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70多岁的周大爷满怀感慨地说,去年对小区进行改造时,大家一致决定保留楼下的老槐树。如今,树下安置了石桌石凳,成为了夏夜乘凉的绝佳场所。

社区的“成长性”也是很多居民比较看重的因素。“买这套房时,特意打听了周边学校的规划,将来不用再为孩子上学发愁。”刘强购买的小区还配套了共享书房,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读书,“社区不仅要能住,还要能承载家庭的成长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品质生活空间不仅要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更需主动支撑人在物质条件改善、精神文化丰富、社交互动拓展、能力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最终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良环境与有力支撑。

“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应是充满活力、安全、包容且富有吸引力的。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要提供健康的自然环境、和谐安全的社区关系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不仅是精心设计的‘硬空间’(如建筑、街道等),更应是能够促进社会互动、承载集体记忆和塑造身份认同的‘软空间’和有意义的‘地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英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是一项城市决策者、建设者乃至每一位市民共同参与的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需持续发力

为了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意见》从三个主要方面作出战略部署:一是系统地推进“好房子”建设与完善社区环境;二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三是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均衡性。

赵峥提出,进一步推动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建设,关键在于把握四个方面的核心措施。首先,要明确核心目标和实施路径。围绕“构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的具体规划和时间表,确保战略部署能够精准实施并取得实效。

其次,要加强任务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统筹效率。无论是“好房子”建设、社区环境完善,还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都应被纳入全面的统筹考虑。应充分利用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城市体检的评估功能,促进各项任务的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

再次,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激发发展活力。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建设需要与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同步进行,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空间建设的质量、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治理效率。

最后,要结合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情况,寻找具有特色的路径。各地在严格遵循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本地的地理特点、经济基础、人口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具有特色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之路。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需要以低成本更新、人本化治理、创新驱动为核心,重构高品质生活空间营造逻辑。”吴英杰表示。

他建议,在城市更新中预留邻里交往的空间,并植入社区食堂、医疗、托育、养老等功能。参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共建共治”原则,推行“居民出资+政府补贴+社会资本”的分担机制,增强可持续性。在城市更新时为破解职住分离痛点,就近建设创业孵化器、共享办公空间等,逐步形成混合社区。北京、上海等高地价城市向地下与技术要效益,加强空间立体化利用,充分利用地铁等地下设施,建设商业服务等设施。

吴英杰说,经济转型期的高品质空间营造,本质是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幸福感。同时,须摒弃“大拆大建”路径依赖,转向人性化与精细化更新。(记者 李晓红)

原文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40206.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