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环球时报》:(赵鸿燕)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3日 编辑: 王峥

(来源:《环球时报》 2024-06-04)

5月30日,中国与阿联酋签署了一份关于合作开展中文教育的谅解备忘录。这是继2019年阿联酋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双方进一步加强教育合作、深化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重要举措。

国际中文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清华大学设立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截至2023年6月,全球约有180个国家、8万多所教育机构开设中文课程,全球非母语者学习和使用中文者近2亿人。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面向海外的教学平台、提升国家对外开放质量的载体,也是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对实现全球文明倡议有着重要意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国际中文教育加深了国际教育合作。通过这一抓手,各国积极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既加深了各国间的关系,也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助力。例如,在非洲马拉维,马拉维大学编写了中文和奇契瓦语的教材,并定期举办交流论坛,汇聚研究中国的非洲学者;自2019年以来,阿联酋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数量已增至171所,7.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覆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阶段。不仅如此,相关机构还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中文+职业教育”,如“鲁班工坊”“中国—印尼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如今,海外14个国家已设立了19家中文工坊,提供“中文+”经贸、旅游、物流等职业课程,加深了国际教育合作的同时,帮助当地形成了高水平的劳动力资源储备。

国际中文教育促进了国际人文交流。2023年3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见》,聚焦优化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格局等目标,部署了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参与全球语言治理等多项工作,以语言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人文交流。相关人文交流活动也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2024年5月,“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德国、菲律宾等国迎来了预选赛,参赛者表现活跃,如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汉语言本科专业的30名选手,用流利的中文、真挚的情感做“十年后的我”主题演讲,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菲律宾的选手也通过汉服、书法、乐器等形式,展现了他们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为不同文明相遇相知构建方式路径、凝聚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共识的正确道路。

国际中文教育增强了文明间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互学互鉴,为世界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主席曾在给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的复信中强调:“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传播中华文化外,国际中文教育也为各国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拉近了各国人民间的距离,推动了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例如,中国正在学习俄语的人数达12万,俄罗斯也有11.3万人学习汉语。2023年中国在俄留学生5.9万人,位列俄高校外国留学生第三位,俄在华留学生1.28万人,位列欧洲生源国首位。国际中文教育正搭建起对话的桥梁,让世界通过这个窗口读懂中国,也让中国加深对各文明的认识,交流互鉴。

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是全球文明倡议强调的重要方向。对此,国际中文教育也在积极适应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包括中文云服务教学平台、“网络中文课堂”“中文智慧教室”“国际中文日”相关活动等项目,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工智能+” 行动下国际中文教育将得到进一步模式创新。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线上教学系统、辅助发音和听力的AI伴读、AI定制针对性跨文化传播策略等,在尊重不同文明之间差异的基础上,给国际中文学习者提供高效而个性化的服务,带来进阶性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范围普及,实现求同存异和交流互鉴。

(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附原文链接: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I45knHvbBn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